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二日:善琏制笔,雨路欢歌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文化院、凤凰网、旺旺媒体中时集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正在大陆举行,2018年7月28日至8月4日,大陆、台湾的40名大学生营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湖州、宣城、黄山等地,感受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华书写文化。

2018年7月30日,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来到浙江湖州,寻访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美称的湖笔。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上午营员们首先去到了位于湖州市内的王一品斋笔庄,了解湖笔的制作发展史,下午赴善琏镇,参观了湖笔文化馆、蒙公祠和善琏湖笔厂,实地了解湖笔的历史来源、传说,感受制笔文化,并亲自体验制作毛笔。

湖笔最早产于浙江省湖州善琏镇,它选料讲究,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讲究“尖、齐、圆、健”,被誉为“笔中之冠”,拥有颜真卿、杜牧、白居易、苏轼等大批“真爱粉”。湖笔手工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料到出厂,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和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多。小小一支湖笔,凝结了一代代制笔匠人的精诚匠心与中华文化风骨。

王一品斋笔庄

王一品斋笔庄许剑锋总经理在为营员讲解

湖州王一品斋笔庄始创于清乾隆六年,是中国最老的一家生产和经营湖笔的专业笔庄,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湖州城里有一位姓王的老笔工,每逢朝廷大比之年,他总要携带一批精制毛笔,随着考生们上京城,到考场或书生寓舍兜售。1741年,一位考生买了他一支羊毫笔,书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竟中了头名状元,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后来人们都把他卖的笔叫“一品笔”,称他为王一品,王一品的毛笔因此而名扬四海。

在笔庄第十七代掌门人许剑锋先生的介绍和讲解下,营员们了解到湖笔的诞生、演变及传承,追访了与湖笔有关的文人轶事,感受了湖笔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呼吸节奏。

清朝开张,屹立至今,王一品斋笔庄是著名的毛笔品牌。随着时代变迁,王一品斋的制笔也不断演进。古时著名毛笔师傅冯应科,按赵孟頫的需求,为他制作各有长处的笔。王一品斋与他使用者的互动中,各式笔种因此诞生。其中,为纪念郭沫若先生,王一品斋将其中一款毛笔以先生的字命名为「鼎堂遗爱」。初学书法,来自台湾大学的营员胡心应也在此买了这款笔,他说,期待在湖笔的加持下,能写出更好的字。

在讲解过程中,许剑锋先生讲到王一品斋笔庄两次关门停业的经历,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是蜻蜓点水式地匆匆带过,来自山东大学的营员汪吴怡却听出了其中的不易,她说:“我的脑海中却如电影般闪现过无数的画面。我仿佛能想象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笔庄是如何步履维艰,经营者和笔庄的工匠们是如何倾尽全力守护笔庄。这个响誉全国的笔庄,它的经营情况却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顺风顺水。跌倒一次,已然很痛,但这样的伤痛它们却经历了两次。”

中国湖笔文化馆

营员们在湖笔文化馆门口合影

中国湖笔文化馆建于2010年9月,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馆中以湖笔文化为主线,展示了善琏湖笔历史、湖笔制作技艺、笔工传承、笔工社会习俗等内容。展厅序厅上方悬挂着一支巨笔,长2.10米,寓意本馆的建造时间是2010年。在巨笔的四周有四座桥,《湖州府志》当中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

南宋时期,京城迁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使得离杭州很近的善琏制笔业兴起,从此中国的毛笔走向了湖笔时代。 湖笔有三义四德的追求,所谓的三义就是“精,纯,美”,四德指的是“尖、齐、圆、健”。王羲之、书僧智永、赵孟頫、苏东坡、吴昌硕等人与湖笔皆有很深的渊源。其中书僧智永实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善琏永欣寺出家,曾在永欣寺阁楼临书,写《千字文》八百卷分赠东南诸寺,三十年写就《真草千字文》,他爱笔如命,圆寂时抱笔而终。

善琏湖笔的制作技艺千百年来都是以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方法沿续至今。从元代开始,笔工的地位开始被重视,靠的是当时书画名家、有识之士的提点和推荐。在清朝到民国期间,善琏的笔工纷纷在全国各地开设笔庄,大都以自己的名或姓来命名。这种命名的传承延续至今,从湖笔文化馆对面的湖笔文化一条街中各家店铺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参观完湖笔文化馆,来自世新大学的营员李佳育收货颇丰,她说:“今天以前,我认为毛笔不过就只是动物毛制成的笔,一点也不晓得其实箇中也是大有学问,不仅有分不同的动物,不同部位的毛制成的毛笔,无论触感、保水度、呈现出来的效果皆大不相同,令人大开眼界,的确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蒙公祠

蒙公祠

蒙公祠位于湖州市善琏镇,距湖州约45公里,蒙公祠是善琏历代笔工祭祀笔祖蒙恬的场所。。蒙恬为秦朝大将,史料记载为我国制笔始祖。每年农历九月十六笔祖的生日,笔工都要在蒙公祠举行盛大的“蒙恬庙会”,其规模十分壮观。这一民俗活动,延续至今不衰。俗称“蒙恬会”,主要有祭拜、出会、蒙恬会酒、唱戏三天等活动,气氛十分祥和。2009年,“蒙恬会”民俗活动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

蒙公祠北面长廊讲述的是蒙恬与妻子卜香莲的爱情传说。相传秦三十七年,蒙恬落难湖州,暂借住于善琏西堡的永欣寺。西堡有户姓卜的漆匠人家,小女香莲聪明伶俐。有一天,她洗衣不慎掉落河中,幸逢蒙恬路过,英雄救美。从此两人相识,后来结为夫妇。蒙恬在西堡期间,和卜香莲一起改良毛笔。其独特技艺是:“把枝条笔杆改为竹竿”、“兔毛为柱,羊毛为披,纳毛于管”、“石灰脱脂”、“以发簪为器具”等。善琏西堡所辖湖州府,所致毛笔被称为湖笔,并名扬天下。后来蒙恬被秦二世、赵高谋害,被迫服毒自尽。卜香莲携幼子颖,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技艺。善琏人从此世代习笔业,一直延续至今。

善琏湖笔厂

善琏湖笔厂

善琏湖笔厂于1956年建厂,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是最早生产湖笔的专业工厂,也是至今全国最具有生产规模的湖笔制造生产企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该厂生产的“双羊牌”湖笔保持精工精料这一工艺特色,制作精细,按传统工艺,经过120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尖、齐、圆、健之独特风格。

走进湖笔厂,首先看到的是写有蒙公祠遗址这块大石。1956年,在原蒙公祠拆除后建成了“善琏湖笔生产供销合作社”,这就是善琏湖笔厂的前生。进大门左手边是湖笔厂传承馆,其中展示了湖笔厂的历史故事,历届政府官员、书画艺术名人来湖笔厂参观留下的珍贵照片和墨宝,以及生产制作湖笔所需要用到的毛料和工具。

一支湖笔从原料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八道大工序,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水盆、择笔、结头、装套、刻字等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其中一位制笔师傅告诉营员们,自己制笔三十多年,可谓是把一生都献给了湖笔,献给了中国传统文化。

来自东吴大学的营员张洛妃表示,自己以前从没想过一只手工制的毛笔做工竟如此复杂,从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而在这十二工序中又包含了许多的小工序。

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营员郭品佑看到一道道工序时颇有感慨,他说道:“参观造笔场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十分意外,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日依然有人遵循着传统的方法来从事手工艺的制作。”

制笔工艺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营员徐熠把这和最近几年被广泛提到的“匠人精神”联系起来,在她看来,几代制笔工人们把思考赋予实践,用经验化为巧工,到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加思索”的熟练,涉及的是千百年的探索。工匠们熟能生巧同时做到毫不减工减料,甚至仍在不断归纳其中的规则以达到创新,背后涉及的不止是个人的职业素养,还有从古至今的工匠精神传承。

在善琏湖笔厂,营员们近距离观摩到了匠人制笔的主要工序。在资深师傅的指导下,营员们还纷纷挽起袖子加入制笔工匠的行列,亲手打造了自己的专属手作湖笔。台湾大学萧品盈描绘了自己在体验了制笔的最后一个程序——择笔的过程:-将毛笔的头捋顺捋直,先将做好的毛笔浸在胶水里,泡散泡开,再将胶水挤压出来,让笔头成一直线、笔尖达到齐尖的状态就完成了。

离开善琏湖笔厂,亚洲大学的林怡君说道,所有人都看到了王一品斋笔庄、都耳闻了湖笔的优质,却常常忽略了这群为了传统工艺默默贡献了岁月的师傅们。善琏,看似平凡的小小乡镇却造出了不凡的湖笔,用工匠们的汗水,书写下一部有血有泪的中国历史。

宣城雨路

当天下午,在体验营离开湖州,大巴车开往宣州的路上,遇到了暴雨,交通堵塞。在漫长的行车过程中,营员们却并未感到烦闷和无聊,相反大家三五成群开始聊天交流,一起唱歌、唱京剧、玩互动游戏,分享食物。

北京师范大学的艾泽文同学说道,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两岸文化中的不同,例如大陆语境中的“黑山共和国”实际上是意译过来的,而台湾是音译而来的名字是“蒙特哥内罗”。游戏过程非常愉快,四个科系都不是地理的两岸大学生在调动着自己的记忆去搜寻脑海中的地名,最后脱口而出的地名实际上也是两岸文化之间的一点缩影。

南开大学的苗林同学则在大巴车上和大家一起唱歌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共同的歌单。除了流行歌曲,周杰伦、杨丞琳、五月天张口就来,大家还能接邓丽君的歌曲。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两岸的同学都会唱一首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儿歌《鲁冰花》,“当夜夜想起妈妈的话”歌词唱响在车厢内的时候,感觉特别特别亲切,童年儿时的记忆闸门瞬间打开。但同时也有遗憾,“台湾朋友们没有听过四大名著电视剧主题曲,我们也对台湾拍的四大名著不甚了解。”他说:“希望我们能够互相交流沟通,以四大名著这样的传统优秀文化为纽带,加强对对岸的了解,体会一样的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不一样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的万希璇同学说:“如果说昨天的交流是一种共鸣,今天我觉得是一种交换。客观条下的差异。让我们有着许多的不同,在知道海峡另一岸的生活惊讶的同时,深感生活的多姿多彩。”在东吴大学的陈长助同学看来:“虽然外面不但下雨又塞车,但车内的心情根本就是大晴天还出彩虹。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天气,但只要把握每个相处的机会,哪里都能是乐园。”

北京理工大学的魏宏同学则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他说道:“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遇到了诸多困难,历史告诉我们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回到现在,就像同学们的做法一样,面临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两岸同胞更要携手共进,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唯有如此才可以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