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一支金笔记录半世纪情缘

■刘少奇赠给时传祥的钢笔■本版供图/时纯利
■刘少奇赠给时传祥的钢笔■1959年刘少奇与时传祥握手的照片,被时传祥家人称为“永远的握手”
■1959年刘少奇与时传祥握手的照片,被时传祥家人称为“永远的握手”
■时传祥(左二)与工友们在劳动中
■时传祥(左二)与工友们在劳动中

  今天,“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已被概括为“时传祥精神”,已成为60岁的共和国一份精神财产。

  它具有穿透时代的生命力,在于其传导的公众服务理念,即使在发达、富裕的社会形态中,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时传祥

  时传祥面相老,1959年10月26日全国群英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与他亲切握手时,这位看似“老大爷”的掏粪工人不过44岁。

  第二天,这一历史镜像连同那段经典话语被报纸、电波传遍祖国的千山万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千千万万民众从中感受到振奋、温暖和鼓舞。其时,新中国刚刚庆祝了她的十周岁华诞,纯朴的人们从这则新闻中解读的却是其制度意义:

  只有翻身做了主人,旧社会牛马不如的“粪花子”才能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握手交谈;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掏粪工人才能具有与国家主席“都是人民勤务员”的平等身份……

  从全国群英会归来,未进家门,时传祥就受到他所居住的东花市东小市居委会大妈大婶们的热烈欢迎,那一溜低矮的平房住宅区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回到工作岗位,崇文区清洁队专门召开欢迎会,一位职工代表虔诚地上前向他赠送一帧毛主席像,1.85米的山东大汉时传祥满脸憨憨的笑容。

  ■时传祥教万里等领导背粪

  时传祥成了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人民日报》刊载了他的事迹;北京市专门举办老工人训练班,来自全市各行业的几千名老师傅悉心倾听了时传祥的报告;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时传祥事迹展览;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介绍时传祥事迹的小册子,全国发行180万册……

  1964年10月,为落实刘少奇同志“要提高服务行业社会地位”的指示,纠正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服务行业的偏见,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彭真提出:亲自带队到崇文区清洁队参加背粪劳动。考虑彭真62岁的年龄和繁忙的政务,万里副市长主动请缨:带队参加背粪劳动。彭真经过考虑,最终同意。于是,万里、崔月犁两位副市长和北京市委机关三十多名干部,一起来到劳动模范时传祥所在单位参加背粪劳动。

  深秋时节,夜凉如水,万里一行黎明时分便来到清洁队。时传祥手把手地教万里副市长怎样使用掏粪工人的“三件宝”:粪桶、粪勺和吊斗;背粪桶怎样挎肩、怎样用力才站得起来;怎样走路才不洒不晃……得到真传,万里很快入门,比较轻松地就背起粪桶,和时传祥并肩走在众目睽睽的大街上。时传祥赞扬道:“您背粪一开始就有个样子啦!”万里谦虚地说:“老时同志,我是你的第一大弟子嘛!”

  时传祥班组负责花市下头条至下四条的粪便卫生,一边背粪,万里一边与老时商量探讨:怎样在老时提出的“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三部汽车运粪便,流水作业”就是万里在劳动时提出的新方法。

  万里向班组的年轻人打招呼:“小伙子,累不累?”青年掏粪工说:“不累!我们愿意背一辈子粪桶!”副市长不以为然:“你们不能背一辈子粪桶!要搞技术革新,争取早日实现抽粪机械化!”这番话,令那些曾经认为“背粪桶没前途”的青年工人眼前一亮。

  ■社会上掀起“背粪热”

  万里和崔月犁两位副市长到时传祥班组背粪桶劳动的消息,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社会上掀起“背粪热”。时传祥班一下子热闹起来,干部、职工、大学生、部队官兵以及作家、画家、演员、运动员乃至到北京出差的外地人,都纷纷要求参加背粪劳动。能与劳模时传祥一起背粪,被视为莫大的荣幸!

  这其中,就有正在北京求学的西哈努克亲王的侄子尤马那拉王子,还有刘少奇主席的女儿刘亭亭。

  “刘亭亭背粪”是2005年春节,时传祥的儿子时纯利给“光美老妈妈”拜年时,亲耳听刘亭亭所说:“当年我到时伯伯那儿参加劳动,连后门都没走成。时伯伯工作条件那么艰苦,可报名的人多得排不上队!连外国人都有。我初来乍干,哪儿会背粪呀!后来我才知道,背粪桶要左肩背,左腿弓,小碎步,紧倒腾。上身要平稳,可我当时不懂这些,步子迈得大了点儿,屎汤子就灌进脖子里了。”“那时的社会风气真好!青年人崇尚劳动,公认劳动最光荣。”坐在一旁听女儿讲述的“光美老妈妈”也发出感叹。

  ■曾给粪霸当了20年“粪花子”

  背粪桶、走街巷的时传祥,将“报恩”思想升华为跨越时代的公众服务理念:“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他以不善言辞的付出彰显“一点一滴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时,34岁的时传祥已在粪霸手下当了20年“粪花子”。掏粪工在旧中国,不仅受社会歧视,更被粪场老板压榨和盘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23岁那年,他请假回山东老家结婚,竟被粪霸一口拒绝,以致新婚大喜日,那崔家大闺女怀抱一只公鸡拜堂成亲。还有一次,天气酷热,他掏粪到一户有钱人家,想讨口水喝,那阔太太竟递过来一只猫食碗,水面上漂浮着一只死苍蝇。

  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他对党充满感激,以朴素的“报恩”思想努力工作。掏粪是重体力活,那半人多高的粪桶就有十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有50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有5吨。

  当时,北京市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其他行业,并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运输工具改善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他背粪的肩膀磨出了巴掌大一块黑黑硬硬的老茧。1955年,他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报恩”思想

  逐步提高到“主人翁”境界

  全国群英会后,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他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满腔热情地为辖区群众服务,原本的“报恩”思想也逐步提高到“主人翁”的境界。

  那时的北京,到处是低矮的平房,每逢狂风暴雨夜,时传祥便辗转反侧睡不踏实:哪个院子的茅房会进水、哪家的茅坑要泡汤。那次一场大雨过后,花市下四条耿大爷家厕所墙倒塌,砖块掉进厕坑,粪便溢出,臭气熏天,耿大爷着急却一筹莫展。时传祥卷起袖子蹲下身,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又和上一堆泥干起泥瓦匠的活儿,把墙头垒好,将厕所清扫干净。

  那一年寒冬,第十一中学三楼厕所水管出了毛病,水将粪便冲得一塌糊涂,楼道里都结了冰,师生无法上厕所,影响到教学秩序。时传祥闻讯休息日带领青工赶到学校,用镐头凿碎粪冰,疏通管道,一次次将粪冰水背下三楼,直到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才离去。

  1964年,一批青年学生毕业分配来到清洁队成为掏粪工,由时传祥担任青工班班长。为转变青年掏粪工怕脏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时传祥,脏活累活抢在前,言传身教,无私播植。就在这个过程中,时传祥精神得以完善和提升:“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时代影响朴素人生传导历久弥新的公众服务理念

  时传祥的命运随时代翻转,他却将热血忠诚留在人间。“环卫世家”、“三代劳模”,这位掏粪工的名字铭刻在共和国的英模史册上。今天,“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已被概括为“时传祥精神”,已经成为60岁的共和国的一份精神财产。它具有穿透时代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传导的公众服务理念,即使在发达、富裕的社会形态中,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今天,我们站在“时间差”给予的优势之上回望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形象意义,冲击的是从历史深处延续的“万般皆下品”的传统观念,也颠覆着当时歧视“下九流”的旧俗和社会文化心理。

  而梳理时传祥的命运轨迹,无论人生怎样的起伏,“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都始终被这位劳模挂在嘴边,践于行动,教于后人。

  1966年国庆节,时传祥走到命运的顶峰。作为北京国庆观礼团副团长,他受邀到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他在天安门上再遇刘少奇,却相见无语。不久后,江青与首都红卫兵座谈,点了时传祥的名字,从此厄运降临。时传祥遭受残酷迫害,经500多场批斗,1971年被遣返山东省齐河县老家,其后精神失常,“整日疯疯癫癫”,家人甚至为其准备了水泥棺材。

  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信息后表示:“难道‘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打倒一个掏粪工人吗?!”周总理当即做出指示,北京派人赴山东接回时传祥及家人,时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的万里亲自安排至宣武医院就医。身高1.85米的山东壮汉时传祥,此时常常痛哭流涕。当年5月,时传祥病逝于北京,终年60岁。在临终之时,老人留下遗言:4个子女都要接环卫的班。

  此后,时家四兄妹顶住世俗压力“子承父业”,现在长子时纯庭、长女时俊英和妹妹时玉华均从环卫岗位退休;曾任市环卫局纪委书记的次子时纯利目前是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劳动模范。

  2005年春,在胜利油田从事环卫工作的时传祥长孙女时新春,在当选“山东省劳动模范”的基础上,又被评选为全国妇联“巾帼标兵”,来到北京接受表彰。至此,时家是名副其实的“三代劳模”、“环卫世家”。

  在今天的神州大地,已有山东、天津等16个省、区、市,将每年的10月26日定为“环卫工人节”。那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尊重的节日。

  光阴的故事 一支金笔记录半世纪情缘

  在北京市总工会采访时传祥次子时纯利时,他脸上带着喜悦,因为就在那几天,他的父亲时传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照片连同事迹介绍刊登在各家报纸上。“父亲已经去世36年了,这说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在时纯利眼里,父亲不同于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他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是一点一滴的伟大”。

  他谈到父亲的悲剧性命运:“很多叔叔伯伯都说,如果不是‘文革’中遭迫害,你父亲一定会高寿的。”而今年10月26日,“就是刘少奇主席与我父亲亲切握手50周年。”那张照片,被称作“永远的握手”。

  当年,在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时传祥没想到刘少奇主席认识自己:“是老时吧?”握手交谈中,刘主席问起掏粪工人的学习情况,憨厚的老时如实禀告:“过去掏粪工人很少有识字的,解放后成立了业余学校。现在大家一般都达到了高小程度,能看报、写信了,就是我差点儿,才认识二三百字,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刘主席听后,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一支英雄金笔,放到时传祥手上:“老时啊,一个先进工作者,一个共产党员,光工作好不行,各方面都得好。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发展,没有文化哪行?!”“你才44岁,时间还不晚,以后要好好学习,阳历年的时候给我写封信。”

  两个月后的12月26日,经过勤学苦练,时传祥用这支笔写了他平生的第一封信。他向刘少奇主席汇报了清洁队的工作,表达了“成为有文化的新工人”的决心。据说,刘少奇主席读完来信后,激动地拍案站起:“在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老时开了个好头!”

  后来,时传祥又用这支笔,继续他的文化学习。外单位请他作报告,粗中有细的老时独创了“画报告”的方法:先用笔画出一只茶壶,茶壶的壶嘴、壶把儿、壶底、壶盖就是报告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画出几个要点……每每走上讲台,就按照这个拟定的“茶壶稿”开讲,语言质朴、生动、幽默,赢得了“善讲”的美名。他说:“我感觉拿钢笔比拿粪勺儿重得多,我用粪勺子干活像拿挖耳勺,可是拿钢笔就像有千斤重。”

  这支英雄金笔,能在“史无前例”中幸运地躲过浩劫,就在于时传祥过早地将这份“沉重”交给了下一代人。时传祥的长子时纯庭在济南念中学,“文革”前夕,父亲探家时到学校看他。多日不见,父亲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让儿子好好学习,临走时拿出这支笔交给儿子保管,算是一种鼓励。时纯庭知道这支笔的分量,除偶尔拿出向要好的同学“显摆”一下,其他时间都“深藏不露”。后来参加工作了,他就把这支笔牢牢地锁在一只小木箱里收藏。

  1998年,得知历史博物馆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来家里征集历史文物的信息,时纯庭当即从济南乘火车专程送笔回京。博物馆方面曾表示“可以给予金钱补偿”,时传祥的老伴儿崔大娘摇了头,她说:“这支笔是少奇主席送给老时的,应该交给国家保存。”考虑到家属的感情,博物馆方面仿照这件“一级珍品”复制了一支英雄金笔送给时家。1999年,中央批准在山东省齐河县筹建“时传祥纪念馆”,由李瑞环同志题写馆名,时家又将这支复制的英雄金笔捐献给了家乡纪念馆。

  时纯利说:“由于历史原因,父亲最终没能完成学习文化的愿望。但时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实现了他的心愿,培养出了文化人。”这其中,有人获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还有人自北京林业大学、济南医科大学“科班”毕业。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李俊兰


2009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