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金笔 和书写一起远去

     电脑、打印机的普及,使得书写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笔,一直是我们书写文字,记载历史的主要工具。

  丹东曾经是新中国笔制品重要生产基地。当年,丹东的制笔工业兴盛一时,丹东生产的高级铱金笔、普通铱金笔、圆珠笔、活动铅笔等7大类各花色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丹东制笔工业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产量、效益均稳居第二位。

从上海“搬”来了一个金笔厂

  丹东的制笔工业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952年,辽东省666工业招聘团远赴上海,将上海市的一个年产5至10万支金笔的公私合营制笔企业迁入安东市;为使自来水笔生产配套成龙,同时招聘一部分从事金属零件加工、镀金工艺和制做揿头零件的工人89名和家属48人。该厂的主要设备有冲床、抛光机、揿头机、皮带车床等30余台。经过5个月的筹备,于当年12月8日开工,定名为安东永华金笔厂。在20多天的试生产中,共生产金笔1536支,填补了安东自来水笔的生产空白。在合作化运动中,私方代表何柏令为偿还贪污、受贿赃款15万元,经私方申请,上海市有关部门批准,将私方带入安东的全部财产作价偿还,其本人退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9月,工厂改名为安东金笔厂,同年将安东文具厂墨水车间划归金笔厂。1956年1月,经辽宁省委批准,又将大连市文教用品厂金笔车间并入安东金笔厂,组成注塑车间。至此,安东金笔厂各种部件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金笔年产量达86万支。1957年,金笔产量128万支,创产值592万元,利税55万元,职工人数发展到380人。

历经30年的飞跃

  王女士1958年进入金笔厂,先后在氧化车间、铝箔车间工作过。她回忆进厂之初的情景,仍然充满了怀念。那时,正是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的时期,一切都欣欣向荣,看着自己生产的一支支精美的金笔,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主人翁的自豪。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具有安东金笔厂特殊风格、在全国制笔行业独树一帜的58号高级金笔投产,结束了安东制笔工业只能生产普通铱金笔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销路不断扩大,不但打开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3年出口30万支,创汇80万美元。1960年,自来水笔产量达到405万支,产值达到1175万元,比1957年增长1倍,实现利税总额276万元,丹东制笔工业生产实现第一次飞跃。

    1961年至1962年间,受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影响,制笔工业生产衰退,产量倒退到1957年水平,经过1963—1965年的3年调整,直到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制笔工业仍发展缓慢。
1979年以后,金笔厂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上,开展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活动,对笔尖生产线和笔杆套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铝杆套、吸水管多工位冲床,使9道工序一次完成,实现了半自动化,效率提高10倍,还研制出笔尖七冲机,这些自制设备在国内同行业都占领先地位。这一时期,金笔厂抓产品质量,抓市场信息,研制开发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丹东的制笔工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

  据工厂的老职工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是金笔厂最红火的时期。那时,每个工人的工作热情都特别高。各个车间每天都对节能、质量指标进行评比、审核,并将结果挂在墙上公示。工厂的兴盛和繁荣也引来了不少参观访问者,一个月当中,大概有20多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友好邻邦的参观团。西哈努克亲王、朱德夫人和彭真的夫人等都曾到金笔厂参观访问。因为经常有代表团来厂里参观,职工们已经习惯了热闹的景象。

  当时厂里的规定是下午4点半下班,但因为当时金笔厂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有些车间就需要加班。王女士回忆说,虽然经常加班,但职工们也没有丝毫的埋怨,有时甚至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多。许多老职工感慨地说,那时候的金笔厂,真是红火。

江南英雄,江北金龙

  1980年,组建了丹东制笔工业公司,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形成了生产流水线,新产品、新花色不断开发并供应市场。

  丹东金笔厂的产品,曾获得多项殊荣。从上世纪50年代的金龙牌58号高级铱金笔、60年代的610号高级铱金笔、70年代的314号普通铱金笔,到上世纪80年代的800号软笔和700号系列大包头高级铱金笔,在全国历届质量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畅销不衰,受到广大消费者好评。一时有“江南英雄,江北金龙”的美誉。1980—1985年,金笔厂的产品先后获国家、轻工部、辽宁省优质产品和优秀新产品奖9个。其中,1985年获国家银牌奖的610号高级金笔,在全国质量测试中连续8年保持第一名。产品的品种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规格、新花样,在国内自来水笔市场处于饱和情况下,产值每年都有新的增长。为了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金笔厂提出了“规划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发展方针。仅1985年,投入的新产品就有6种型号,产量达100万支。

圆珠笔异军突起

    丹东制笔工业公司为填补丹东地区圆珠笔生产空白,决定由丹东市金笔部件一厂研制生产圆珠笔。任命技术员徐锦福为技术副厂长,负责研制工作。他们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调查,认定国际市场热销的水性圆珠笔大有开发前途,提出研制901型水性圆珠笔,并于当年拿出小样。但在试用期发规质量不过关,出现“流眼泪”现象。当时生产水性圆珠笔所用的笔头需由日本进口,产品成本加大,终因价格偏高、市场销路不畅而夭折。

    1981年,开始研制510号两用圆珠笔。经过3个月的试制,当年生产3万支投放市场,得到商业客户和消费者认可,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同年,公司决定将刚组建的圆珠笔厂与金笔部件一厂合并,成立丹东市圆珠笔厂,以集中力量开发、生产圆珠笔。

    1982年,是圆珠笔生产大发展时期。首先是圆珠笔厂将所有的专用设备全买过来,改变了过去由金笔厂加工部件再由圆珠笔厂组装成产品出厂的生产形式。其次是根据国内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始生产中、低档圆珠笔,当年圆珠笔产量猛增到8个品种,93万支,三用测电笔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成为主导产品,年产量50万支,并在当年辽宁省圆珠笔产品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

    随后,丹东制笔工业公司引进瑞土阿贝公司生产的20工位铜头车,改变了笔芯生产技术的落后状况,使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年产笔芯铜头由600万支提高到1500万支。丹东生产的普通圆珠笔、圆珠笔芯等7个品种,外销前苏联、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往事只能回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迎来了平民化的电脑书写时代,许多人在其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都开始使用电脑进行书写,而不再使用传统的纸与笔。随着人们使用书写工具习惯的变化,笔不再承担重要的书写职责,生产笔的金笔厂难以避免地逐步开始没落。从1995年开始,工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因为当时上海生产的钢笔占据着南方市场,所以丹东金笔厂加派销售员到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地的销售站,希望扩大销售量,争取进一步打开北方市场,但情况最后也没有改善。到了1997年,厂里已经开始用发放积压产品的方式来替代工人的工资了。有些员工拿着钢笔到市场去卖,结果也都是没卖出多少。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丹东生产的钢笔,大多是这些产品。作者:田中 来源:丹东日报


2009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