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国外文具市场分析

品牌国际化战略要领

  中国的品牌要守住自己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WTO的挑战,中国的名牌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已经开始起步。

  面对品牌竞争国际化的现实,迎接挑战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如何以小博大,以弱胜强,需要认真的战略筹划。我们必须了解品牌竞争战略的基本规律,掌握品牌国际化竞争方面的战略要点,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胜利。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实施品牌战略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或者说是所有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至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则是企业自己需要量身定做的战略设计与策划。

  一、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

  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问题。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一个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自然来自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内在质量和性能,同时品牌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带给消费者的超值享受,正是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的价值。

  正是品牌文化的丰富内涵支撑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品牌的影响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落实到消费的行动上,从而提升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麦当劳是美国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优质、快捷、卫生、方便吸引着人们光顾,更主要的是那种无拘无束的快餐氛围。黄色“M”代表着:舒缓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自由的环境,童话般的世界,卡通世界的天真烂漫。这些吸引着多少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中国人用“万德福”品牌开快餐店,意在用Wonderful(英语意思是“奇妙的”) 的“W”作为品牌,敢于把麦当劳的“M”倒过来,应该说是中国快餐业中超乎想象的品牌创意,但是,“W”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没有!所以至今不见成功。

  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吸引力和想象力,自然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因此也难以走出国门。那么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就一定能够走出国门吗?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问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公司,并有着众多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NOVA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就是NOVA这个品牌的汽车居然在拉美国家的销售遇到很大的阻力。问题就出在 NOVA在西班牙语中是不走的意思。谁愿意出钱购买一辆“不走”的汽车呢?后来这款汽车的品牌改为拉美人比较喜欢的“加勒比”牌,结果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中国的品牌虽然富有文化内涵,但是,这种文化是汉语言文化,并且是以“方块字”为载体的文化,这在超越地理文化边界方面的难度无疑要比其他相接近的文化大得多。

  中国的品牌有汉字、拼音文字和图形三种商标形式,一般情况下是这三种形式的单独使用或相互组合使用。从国际化的竞争战略考虑,汉字比较不利于跨越地理文化边界,图形和拼音相对容易。譬如Haier,就是一个比较接近西语发音的商标,再辅以两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就更容易辨识和易于接受,而“海尔”文字商标就不太容易辨识。因此,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使用Haier和图形相结合的商标,从而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所以“红豆”品牌在汉文化中始终是友情、亲情、爱情的象征。“红豆”品牌的国际化首先主要是在海外华人的范围内展开,进一步的扩展是对汉语文化能够兼容的国家或地区,如红豆集团在日本建立了子公司而且发展得很快,就是日本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红豆的品牌文化。而在欧美国家,红豆就必须以拼音商标,并辅以广告解释,证明这是“爱的种子(The Seed of Love)”,才能被逐步理解和接受。

  培育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首先要在品牌设计上做到简洁醒目,能被异域文化所接受。外国品牌如Coca-Cola、Sony、Kodak等都是非常简洁明亮的品牌,中国的Haier品牌也有类似的功效。TCL的品牌也是比较能够体现国际惯例的,它简洁醒目,便于识记,加上重新演绎的“今日中国雄师(Today China Lion)”的品牌概念,更容易产生加深印象的效果,从而使品牌获得了较强的跨越文化边界的能力。海信的字母品牌设计“HISENS”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个品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高科技”,这就为品牌在异域文化的渗透中奠定了基础。而像双星品牌的DoubleStar,在明星文化遍布世界的今天,也是比较容易被认同和接受的。

  如果在品牌设计方面一旦存在根本缺陷,往往就很难培育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甚至会成为某种障碍。据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讲,中国的“三枪”牌内衣,曾经因为它的英文品牌“Three Guns”而在美国遭遇过禁止入关的尴尬。“芳芳”唇膏在英语国家是死活也卖不动的,就因为这个品牌的拼音Fangfang在英语中是“狗牙、毒牙”的意思。有些品牌,即使在国内是名牌,但是由于在原初的设计上存在问题,也比较难以提高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譬如中国的名牌“李宁牌”服装,在国内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打不开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Lining”的英文意思是“衣服的衬里、箱子的衬布”。那么,有谁愿意穿一件“衣服的衬里”或是“箱子的衬布”出门呢?

  西方社会不太望文生义,一般消费者不会对品牌究竟是什么涵义刨根问底。所以,在品牌的设计方面,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简洁醒目,朗朗上口,便于识记,易于传诵,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形象策划——成功品牌的胚胎。在超越地理文化边界能力的培育方面,品牌设计只是基础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品牌策划艺术。一个品牌,设计是有限的,策划是无限的。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品牌策划重新赋予品牌新的文化内涵。这种新的品牌文化内涵如果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中而不被排斥,就能够获得自身品牌文化的渗透力,从而就可以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接受。

  品牌国际化的战略策划是在充分认知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品牌价值理念策划、品牌形象策划和品牌广告策划。首先是品牌价值理念的策划。公司的品牌究竟要为当地消费者提高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策划就是要建立对品牌的关键性意识形态,揭示品牌的精髓并保证其产品体现。品牌对消费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品牌的特征和所倡导的精神是什么?健康?绿色?环保?力量?自由?个性?时尚?创新?物有所值?等等。其次,要赋予具体的品牌形象,由具体的形象识别来表达产品的个性和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品牌形象策划就是要建立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CIS),无论是色彩、线条、图形,还是形象代言人,都要突出品牌的个性化特征。这同国内的策划并无二致,所不同的仅仅是文化的差异。但是,明星效应,在这个领域永远是屡试不爽的,无论是影视歌星,还是体育明星。条件自然是当地人所喜爱的、道德品质和公众形象良好的“星”才行,否则,你找了中国的三流歌星,去扯破嗓子扭折腰,人家也不买账。

  最后,要进行适合本土文化的广告策划。这是企业自己的功夫,此处笔者不敢班门弄斧。

  二、品牌国际营销的网络建设问题

  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第二步是国际营销的网络建设问题。具备了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并不等于就能够占领市场。我同许多企业的老总讨论这个问题时,都为没有国际营销网络而苦恼,他们痛感没有自己的国际网络而使企业的品牌营销频频受阻。网络建设问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品牌多在进出口公司手中,是商业品牌。改革开发以后,不少企业是为外国名牌公司做加工贸易,定牌生产,只赚取加工费。近年来力图发展国际市场的企业开始有了品牌意识,痛感没有品牌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困窘,力争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但是,这既需要投入,也需要过程。海尔为进入世界最大的零售公司沃尔玛连锁超市,耗时整整两年,最后才终于被接受。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认可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是需要在反复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够完成的。网络建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品牌的网络建设没有捷径,但是,策划得好可以少走弯路,我认为网络建设能够采取的策略措施全在一个“借”字。

  一是借梯上楼。把自己的品牌产品通过国外有影响力的经销商全权代理,进入经销商的渠道,就可以借经销商的营销网络进入市场,逐渐获得市场的消费认知和认可,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会逐渐上升。青岛啤酒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就是这样扩大知名度、渗透市场并获得影响力的。目前,绝大多数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走的多是这种“独家代理”的路子,寻找有市场影响力、网络比较健全的代理商进行独家代理。

  二是借鸡生蛋。这是通过合资合作的方法,与国外有相当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在让出部分国内市场的同时,借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网络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天津“王朝”葡萄酒品牌是一家中法合资的葡萄酒公司,合作的对方是世界知名的法国人头马公司,中方控股62%,王朝品牌属中方所有。合作伊始,双方商定,王朝葡萄酒的10%外销,由人头马公司负责。由于人头马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该公司健全的营销网络,王朝品牌的葡萄酒很快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打开了市场,外方不断要求增加外销比例,从而使王朝品牌在欧洲市场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代言品牌。借鸡生蛋的策略必须是借名鸡才能生名蛋。

  三是“借壳上市”。合资之道。在于合并市场份额。虽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有合资的诉求,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并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占领这个不断扩张的市场。世界名牌公司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首选的是国内市场上第一或第二品牌的公司。他们通过合资控股,最看中的就是中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合资控股之后就等于拿到了一个市场份额可观的网络。德国的美洁时在日用化工产业领域比起它的同胞兄弟汉高公司在实力和品牌竞争力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该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在中国找到了“活力28”这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合资以后以“活力美洁时”的品牌很快就打开了中国市场,居然能在宝洁、汉高、联合利华和花王等众多世界名牌纷争的中国市场上“幸分一杯羹”,不能不是借壳上市的妙手之道。中国人比较善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一定资本实力的名牌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也完全可以考虑在国外寻找有一定市场份额和销售网络的合作伙伴,采取并购的方式借壳上市,直接赢得一个销售网络。

  国际市场营销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品牌国际营销是重大战略问题,需要较大的投入,需要懂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都要对当地的市场状况、政治环境、经济增长态势和文化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寻找一流的合作伙伴。瑞典的VOLVO品牌是国际汽车市场上与奔驰齐名的品牌,但是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经过了15年的努力,先后由英国代理商、香港代理商,最后找到了中国的“内资”代理商,才真正建立了品牌营销网络,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三、品牌国际竞争的本土化问题

  品牌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一步是本土化问题。如果能够把品牌的本土化较好地解决了,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也就有了成功性的标志。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最终基本上都落实在品牌的本土化方面。

  品牌国际竞争的本土化首先表现为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为例,由于跨国公司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特点都需要通过品牌的影响力扩展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因此,这种品牌的影响力必然要通过品牌文化的本土化,才能被日渐认识和接受。 Coca-Cola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Coca-Cola在中国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其品牌的本土化,Coca—Cola在中国获得了一个颇为美妙的汉化名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个汉语名称既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又揭示了品牌的产品特征,回味无穷。在美国,Coca—Cola是这种饮料中两种主要原料的名称古柯叶(Coca)和古拉果(Cola)连缀在一起的结果。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它在中国会获得了一个既“可口”又“可乐”的、极具亲和力的汉化名称。正是“可口可乐”这个美妙的名称拉开了Coca—Cola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序幕。从可口可乐在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的仓库里建立起第一条生产线到现在20多家合资企业,可口可乐从产品到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上已经占据50%以上的份额。

  可口可乐品牌文化的本土化在中国带来的效应是极其广泛的。如今“可乐”已经成为这种碳酸型饮料的汉语代名词,在中国,从天府可乐、幸福可乐到非常可乐等各种可乐型饮料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受可口可乐品牌文化的影响和启发而获得市场认同的。可口可乐公司的老对手PEPSI进入中国,为了实现品牌文化的本土化,同样借助了“可乐”的特定文化内涵,将PEPSI翻译成“百事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以想象,如果你喝这种饮料可以达到“百事”都能“可乐”的效果,你还能够拒绝吗?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成功案例,我们应该深切地体会到品牌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

  麦当劳是另一个品牌文化本土化的成功案例。麦当劳品牌是典型的美国快餐文化,这种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广泛接受。中国小孩可能不认识McDonald's,但是他们却可以用汉语拼音把那个双拱门的“M”牢牢记在心里,嚷着要去吃那个“M”,孩子的妈妈就马上心领神会,知道孩子喜欢的就是那个麦当劳的“麦”。麦当劳的宣传标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麦当劳”,而不是“美国口味——麦当劳”。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注意其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他们把中国的“吉祥如意”、“福”、“春”、“寿”、“喜”和“招财进宝”一类的所有吉庆字眼制作成店招四处悬挂,或做成小礼品赠送顾客;还把中国的十二生肖制作成纪念品赠送给来店里过生日的小朋友。他们还开发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麦辣鸡”以招徕更多的顾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的麦当劳品牌,虽然它的核心理念是美国的,但是,由于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完全中国化,已经彻底演化为“中国文化版”的麦当劳。

  许多跨国公司的品牌正在中国深入人心,它们赢得了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口碑。为了更大规模地占领中国市场,跨国公司正在加紧推行新的本土化战略,许多跨国公司的大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纷纷迁移到中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或上海。毫无疑问,把产品、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融入本土化的品牌之中,通过品牌的本土化,进一步彰显其品牌的市场活力,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应该能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首先要高扬品牌的旗帜,但是一些在本国创造了奇迹的品牌,往往在出海之后因水土不服只能铩羽而归,问题就出在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不当。本土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方面,海尔海外本土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海尔在海外设有13个工厂,全球40800多个经销点每天都在经销海尔的产品,海尔的用户已经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602亿元人民币中,海外营业额占14%,其中海外机构直接实现的营业额7.3亿美元,从中国出口4。2亿美元。海尔品牌的本土化策略应该说是全方位的:

  第一是人员的本土化。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海尔工厂里,一共有200多名员工,除了总裁和财务主管两个人是从青岛海尔派来的之外,其余全部是美国人。在海外的13家工厂里有800多这样的海外海尔人。这些员工包括工人,也包括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经销商。按照张瑞敏的观念:要让当地人接受你的产品,首先要让他们认同你的人和你的文化。

  第二是设计的本土化。目前,海尔在海外的设计中心已经达到18个,广泛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其主要设计人员都是当地人,这些设计师们每天都在为本土化的特殊需求做着特殊的设计。正是这种本土化的设计实践锤炼出一种能够融合多元文化内涵的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已经成为海尔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制造的本土化。当印有“美国制造”的海尔产品一批批运出美国南卡州工厂的时候,美国的零售商们才不再把海尔当作外来品看待了。按照纽约连锁店的老板查理的话说:海尔这个品牌现在已经达到了在美国本土生产和销售,是一个美国品牌了。对美国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同样性能和价格的产品时,“美国制造”往往是决定取舍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本土化品牌的价值。

  第四是营销的本土化。海尔的海外营销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海尔用了4年多的时间就建立的本土化的营销网络,由300多名本土化的营销经理管理着4万多个营销网点。由亚默瑞领导的海尔欧洲贸易公司2001年完成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

  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品牌战略的国际化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的。目前应该集中精力培育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努力实现品牌文化的本土化,真正融入到所在国的本土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并逐步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济研究所 张世贤


201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