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题字
张芝
在“草圣”张芝的故乡甘肃,知王羲之者不计其数,而除了书法界、文史界,又有几人知道“草圣”是谁,又有几人知道顶天立地的张芝?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张芝的生活,来感受一代“草圣”的精彩书法人生。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号有道,又号北府张。东汉时期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人。东汉大书法家,最擅草书,时人称之为“草圣”。
一.张芝的品格与其临池学书的精神
《后汉书张奂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讲:“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修行,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张芝因“有道”而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下诏求贤,让他出来做官,而他却不屑一顾,甘作布衣,这种不贪高官厚禄、洁身自爱的思想境界,在把出仕做官当作改变命运和光宗耀祖的封建社会里,何其高尚,何其令人钦佩!“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这句流传千古的佳话就是源自于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经历。张芝刻苦学习书法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是这样记述的:“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文字志》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张芝)尤好草书”“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意思是说,张芝喜欢书法,尤其钟情草书,把家里刚织就准备做衣服的白布,先用来练字,练得分不清经纬才拿去染色做衣。他还认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草书是练不好的。他临池学书,练到池水尽黑的程度,可见功夫之深,他一生潜心书法,确实下过一番苦功。据《沙州都督府图经》对《张芝墨池》的记载:“张芝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名传。”在《敦煌古迹廿咏》中有一首《墨池咏》称赞说:“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可见,张芝对于学习书法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东汉末年,草书已非常流行,学练草书的人也很多。赵壹在《非草书》中描述当时人们如醉如痴练习草书的盛况,说道:“研习草书之人专用为务,忘其疲惫,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作座,不惶戏谈,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催折,见骨出血,犹不休辍。”可见这些学习草书的人,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他们如痴如迷地学习草书,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张芝临池学书的精神与其书法成就的影响。
二.张芝的书法创作
张芝一生淡泊名利,苦苦求索,最终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被人们称为“草圣”。两千年来,他的书法作品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带有隶意,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而且满足人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了书写起来快捷而优美的今草。今草亦即所谓“大草”,也称为“一笔书”,它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颖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皆工,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韦诞,三国魏光禄大夫,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认为:“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崔瑗、杜度是东汉晚期著名的书法家,以章草见称于世。张芝跟随崔、杜学习章草,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这充分说明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
张怀瓘《书断》云:“案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然伯英学崔度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卫恒《四体书势》亦云:“草书者,张芝造也。草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创意,庶乎文字之先。其功临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景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机。”张怀瓘在《书断》中将先秦至唐初以来的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根据其书体、书法特点和影响大小依次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等级。神品乃得自然之造化,浑然天成,是一种超然的艺术境界,普通人很难通过努力所能达到。张怀瓘将张芝的章草、今草都列入神品之首,说明他也必定精于今草。后世的书评家也认同他们的这种说法,认为张芝所处的东汉末期,客观上已具备了今草产生的条件,通过他的主观努力,创作出今草,应该是合乎事实的。
张芝草书风靡一时,但其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的极少。其实早在晋代,张芝的书迹就已经很少见到,西晋的卫恒曾慨叹张芝书迹是“寸纸不遗”,东晋虞翼曾言及在永嘉之乱过江南时,将张芝草书十纸丢失,常有“妙迹水绝”之叹。到了唐宋,连绢本也稀如星凤。《书断》只载有他的章草《金人铭》、草书《急救章》两种;宋《宣和书谱》载内府所藏,有其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帖》两种。现在,我们所见的张芝书迹都是刻本,收藏在《淳化阁帖》中,共五幅,三十八行,其中今草四幅:《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章草一幅:《秋凉贴》。另外他还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张芝书法的特点是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评价张芝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话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后世的书评家都认为这个评价非常中肯。
五幅帖子中《秋凉帖》亦称《八月贴》,书体为章草,六行,八十字。书评家们认为:其迹高古可爱,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构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是张芝章草的代表作。此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可以说是章草的典范,为世所宝。《冠军帖》是张芝今草的代表作,人们认为,此帖用笔漓酣淋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来源:互联网
2012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