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经济升级“提速换挡”: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全年产值5.5亿元
山野风车“转”来绿色能源
汊河新城宜居宜业
来安园区扬子地板生产繁忙
打造经济升级版,是续写精彩来安的必然选择,也是共筑美好新来安的重要路径。在过去的一年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着力扩投入、促消费、增出口,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来安县经济开发区的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是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现已集聚文具企业26家, 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在来安,特色产业集群抱团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一种普遍模式。2013年,来安县通过实施“6+3”招商新模式,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工业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更趋成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新入驻企业13家,集聚企业71家,全年实现产值15亿元,获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16家, 实现产值10.7亿元。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工业结构,是带动来安升级转型的重要力量。该县精心组织实施“十百千”工程,打造工业发展“梦之队”,重点培育一批10亿元以上成长型企业;培育工业发展“突击队”,引导规上企业不断膨胀体量、提升质量;壮大工业发展“预备队”,扶持一批小微企业,进一步调结构、拓市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多措并举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向技术高端化、产品高新化发展。
来安工业正在新一轮的转调升级中,完成新的更大跨越。预计2013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2%。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1家,新增28家,总数和新增数均位居滁州市第二,金禾公司、中联能源等骨干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县已有5家企业的10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品牌战略更显成效。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市级技术中心4家,实施技改项目34个,完成投资26亿元,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家,科技创新更具活力。
打造来安经济升级版,需要特色鲜明的来安力量提供强力支撑。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从扬起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朵金花”建设风帆的那一天起,来安就确定了一个前进的航标—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领军城市。
又一年的耕耘,来安在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完成2万亩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稻米在滁州市首例通过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嘉吉肉鸡养殖示范区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已达10.4亿元,成为外资在国内单体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现代农业项目;林桥苗木示范区新增面积1万亩,完成植物科普园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桃花蔬菜示范区绿康、桃花两个生产区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罗庄葡萄示范区“罗庄”牌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
2013年,来安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总数达5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增长42.5%。新增土地流转7.6万亩、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546户。全县粮食生产实现“十年丰”,粮食总产46.91万吨,同比增长6.98%;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增长10%;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增长42.5%。
服务业,是来安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点所在。2013年,来安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比重逐步上升、水平明显提高、贡献持续加大的鲜明特点。南京湾商贸物流园、文具产业示范区分别获批安徽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滁州市三席中的两席。舜山镇、汊河镇被评为省最佳旅游乡镇,水口镇、杨郢乡被评为安徽省旅游乡镇。星级以上农家乐发展到23家,总数位居滁州第一。小李庄被农业部评定为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海得生态园成功创建五星级农家乐。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亿元。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14.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2户。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来安县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开展好“产业转型升级年”活动,加快构建富有来安特色、充满创新活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朱守晶
2014年0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