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在此,标准被提升到国家改革战略的层面,凸显出标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全面贯彻全会精神,推动新时期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本刊特约全国质量标准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标准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共圆中国梦中的发展导向和重要作用谈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推进标准化事业锐意改革的步伐!
通过标准化战略拉动创新
邓中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
政府除了要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供给”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市场形成对自主创新成果的“需求”。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完全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产业界和用户积极采用国内自主创新成果,通过巨大的国内市场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标准化战略是世界各国通过市场需求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标准一直以技术概念呈现,但实际上是需求的概念,它使企业围绕明确需求开发并形成产业,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得以突破,北斗导航标准、TD-SCDMA、TD-LTE等就是成功案例。
很多产业谈得很虚,国家的行政力量没有用好,我认为,关键是通过标准化战略拉动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不是喊口号,需要以标准化战略作为抓手,带动创新升级。
标准化工作也要深化改革
马林聪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航程。《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这里,标准和战略、规划、政策同样明确列入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的范畴,标准凸显出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崭新定位。
当然,标准化工作本身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新课题。标准的科学性将经受严峻的考量,标准的制定更严谨、标准的实施更有效、标准的监督管理更有力。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虽然学习、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在管理体制上,我国主导标准化工作的是政府部门,具体是由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分工负责。标准化工作的参与者,大部分带有强烈的行政背景。而国外一般是政府部门通过法律的授权,给予非政府组织进行标准的制定、发布等职责。客观地说,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有我国体制的优势,可以更好、更快地执行国家政策,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科研攻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缺少了一定的市场检验机制,使得我们的标准化工作中一些技术问题,受到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因此,如何能够保证标准化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合理性、一致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 既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项标准化工作按照规律、按照市场要求来推进。
为全面深化改革出更多的力
李正权 质量标准化专家
依我看来,改革其实也是一种改进,只是内容更深刻,涉及的面更广,遇到的困难更大,具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而已。虽然如此,但改革还是可以按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来进行的。我们知道,PDCA循环有8个步骤,其中第7个步骤就是把改进的成果标准化。我认为,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不应只把眼光局限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这一条上,应当看到更远更深,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领域,这样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出更多的力,做更多的贡献。
当然,改革成果的标准化不是也不可能全部都能用我们所理解的标准来固化,更多的是需要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制度来固化。不过,标准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等,标准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重庆近年来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及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肯定是符合《决定》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要求的。那么,这些法律顾问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资质,应当做哪些工作,怎样做这些工作,工作应当达到什么要求,怎样判定达到了要求,达不到要求怎么办等等,就急需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规范。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就应当提前进行关注,指导、配合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和律师行业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工作标准,并适时将其纳入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体系之中。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标准化工作,需要我们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这一轮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中去,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我们的贡献。
标准化是改革开放必须借助的工具
赵祖明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程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强调“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推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号召:“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为标准化在我国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定下了基调。事实上,标准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单从刚刚过去的2013年就不难看出。
2013年12月12日-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会议指出,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标准的作用居首要位置。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第1版上刊登:全国政协2013年11月7日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座谈。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围绕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产业化在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委员们在发言中认为,建筑产业化是指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等手段来建造建筑,利用信息化等方式来管理建筑的一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委员们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真正推动建筑产业化。
2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在出席全国军用标准化工作会议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着眼一体化建设和信息化转型,全面深化军用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标准体系,推进军队管理创新。许其亮强调,要着眼强国、强军伟大梦想,以战斗力建设和运用为根本,成体系分领域推进标准化建设。要着力构建体系作战的建设和运用标准,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联合作战行动标准。要建立完善实战化军事训练标准,提高部队体系对抗能力和实战化训练水平。要系统建构军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为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刚性依据、树立鲜明导向。要持续发展装备体系和联合保障标准,建立完善的装备体系标准。要高度重视政治工作标准化建设,推动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由此看出,标准化是振兴和加快发展国力必须借助的工具,是改革开放必须借助的工具。国家各层面正在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这是标准化事业的幸事!
标准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
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作为中国下一个“改革周期”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窃以为核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简政放权,既要理清央地事权,理顺宏观调控微观监管的关系,又要厘清权力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简政放权也好,市场调控也罢,政府职能不是空置,而是转型升级,是为了管得更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法治、责任与服务。法治,就是要依托法制,责任与服务则是法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依然是制度的完善,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在此基础上的有效实施,才能更好地完善市场监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简言之,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实现“大社会,小政府”。
“小政府”管得少,但法治水平高,监管能力强;“大社会”并非建立在紊乱繁杂的大撒把状态下,而是在系统化、多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约束之下。从市场各环节到民生各层面,都有可衡量的科学标准和量化考核指标,市场才不会失控,民生诉求才会畅意满足,社会秩序才会和谐。
现实困扰中的诸多难题,譬如食品卫生、产品质量、房价高企、社保医保乃至环境治理等等,除了客观原因,大抵都是标准化“不标准”,精细管理不到位所造成。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技术性标准“立”的情况下,权力层面公共监管的“不规范”及社会管理的“缺位”是主要原因。
因而,未来一段时期,关于市场、产业和产品等方面的标准化要强化,但更要加强的是公共管理的标准化,即在权力执行力方面制定可衡量、可考评、可监督的执法评估标准。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也需加强,这方面的标准化制定,除了靠公权力指导,更要广泛吸纳民众参与。
法制完善是基础,依法行政是根本,标准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
标准化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
米子川: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
标准化是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社会革新的产物,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从最初的时间标准化到当下广义数据的标准化,表面上看起来是单纯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实质上贯穿其中的是标准化管理思想对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国际交流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断推动和持续改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求“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务必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这些主张意味着我们必须投入更广义的资源来巩固现有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基础,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拓宽标准化思想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式标准化。
近代意义上的标准化是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1798年,美国科学家在兵器工业生产中首先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枪械零件,因为实施标准化规格,使得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换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11年,现代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阐明了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提出了标准化管理和流水线的概念;1927年,美国总统胡佛提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到1926年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成立的时候,已经有接近30个国家成立了国家级的标准化组织,开始推广标准化管理经验。我们站在今天来考察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近代工业革命发展最为先进、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必须承认,正是因为他们最早采用了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并且将标准化管理思想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义领域中,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领先的地位,收获了工业革命最多的红利,成为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
标准化思想从多个方面逼近了现代管理的核心,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第一,标准化管理思想无论是在微观的质量管理领域还是在宏观的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中,都起到了消除壁垒、提高效率、技术共享和多方共赢的作用,消除了人类以往狭隘的保护主义思想,提供了更加开放有序的技术框架和思想体系。其次,标准化思维成为新技术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从IBM最初的硬件生产到微软横扫世界的软件革命,标准化一直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业界共享的基本原则,这些世人共享和共同遵守的标准化规则,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共同基础,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领域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后来的网络技术标准、通讯技术标准以及一大批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看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先立法,再发展,保证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制造领域的技术起点和贸易基础。第三,大家充分认识到了标准化是最科学的成本管理之道,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按照日本质量大师田口先生的观点,标准化是最经济的质量管理技术,是成本最优化的质量管理之道。很多专利和技术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只有标准化思想降低了全社会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是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和技术宝藏之一。
2014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