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省衡東縣大浦鎮的村民反映,當地300多名兒童被查出血鉛含量超標,村民懷疑與村口一家生產電鋅的化工廠有關。然而,該鎮鎮長蘇根林稱,超標原因不能確定,兒童用嘴咬鉛筆“也可能超鉛”。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鉛筆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如果孩童咬咬鉛筆就能致血鉛超標,可就真的活見鬼了。后來蘇根林稱對此表示“不知道”。如果是真不知道,蘇鎮長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如果是裝傻,那麼其對兒童生命的冷漠昭然若揭。
其實,鉛筆之所以“誤導”蘇鎮長,原因在於它謂之“鉛筆”。既得名鉛筆,如何不含鉛?實際上,鉛筆隻有在古羅馬時代是真正的“鉛”筆,現代鉛筆自人類發明之日起,從未含鉛。
鉛筆在英文中為“pencil”,來自拉丁語“penicillus”。2000多年前,古羅馬人曾用紙莎草紙裹著鉛棒或鉛塊來書寫。可以說,這才是鉛筆真正含鉛的部分,可惜的是,蘇鎮長並不生活在那個年代。
現代鉛筆的鼻祖誕生於16世紀中葉的英國昆布蘭地區山脈的布洛迪爾山谷。1564年,英格蘭島受颶風襲擊,昆布蘭地區的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人們在樹根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的礦物質——鉛筆的主要原料石墨。起初這種黑色的礦物質只是沾在手上,后來人們發現用它擦過物體時可以留下黑色標記,還可以用來寫字。(當石墨擦過物體時,可以在物體上留下黑色的石墨薄層,石墨以范德華力附著在紙上。)
因當時化學學科剛開始發展,石墨在當時被誤認為是“鉛”。當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畫記號,以便於辨認。巧合的是,這裡的石墨礦簡直就像是專為生產鉛筆而生的,純度高,光滑且不易被折斷,人們還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制成棒狀。石墨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大。后來,由於它可用於在加農炮模具上畫線,石墨礦逐漸被皇室所控制,此后人們用於制作鉛筆的石墨,多為從這裡私運出去的。
因為石墨比較柔軟,必須制成一定形狀,使用它時就需要包裹物。石墨棒起初是用細繩或羊皮紙包裝。后來率先用它作畫的意大利藝術家想到用木頭來固定,剛開始的時候是在木頭中挖出棒形的洞。不久以后,他們發明了一種更方便的技巧:用兩塊雕刻過的木頭夾住石墨棒,然后將兩塊木頭用膠水粘住——從本質上來說,這與現在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此期間,雖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過石墨,但是純度和品質卻與英格蘭島發現的不一樣,必須碾碎它以去除雜質,留下石墨粉。於是英格蘭繼續壟斷鉛筆的生產,這種直接從原始石墨中切取出來的方形英國鉛筆一直生產到19世紀80年代。直到出現一種新方法可以重新組合石墨粉。
1662年,德國紐倫堡的人們首次嘗試用粉碎的石墨制作石墨棒。他們使用了石墨混合劑——硫磺和銻,雖然可以使用,但還是不如英國鉛筆。
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和德國鉛筆不再供應給法國。當時拿破侖命令本國的化學家尼古拉斯·孔蒂就地取材,生產鉛筆。孔蒂用法國出產的劣質石墨與黏土混合,並通過控制黏土與石墨的比例來調整其硬度和顏色深淺(黏土越多,鉛筆就越硬,筆跡顏色越淺),成型后置於窯內焙燒制成筆芯,再用鬆木制成筆杆裹住筆芯,獲得成功。這樣生產出的鉛筆成了當時最好用的鉛筆。這個制作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822年,英國的霍金斯與莫達合作,發明了第一支“伸縮式鉛筆”。1838年,美國人基拉恩發明了“活動鉛筆”。此后又經過許多的改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 “自動鉛筆”。
鉛筆上的H或B是英文Hard(硬)和Black(黑)的首字母,表示筆芯的硬度和黑度,HB標記表明軟硬和黑度適中。常見的鉛筆在H或B前還標有數字,如2H、4B等。H的數字越大(最大為10H),表明筆芯硬度越高,黑度越低﹔B的數字越大(最大為12B),則鉛芯越軟、越黑。有時還能看到一種標有F記號的鉛筆,這是英文Firm一詞的首字母,表明硬度、黑度在HB或B之間。(趙魯)
2014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