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摆摊女子20余年修钢笔手艺后继无人(组图)

修笔是个极其考验眼力和耐心的活。
修笔是个极其考验眼力和耐心的活。

为了生计,陈晓玲有时也会顺便卖点水笔。
为了生计,陈晓玲有时也会顺便卖点水笔。
一辆自行车,一个破旧的工具箱,伴随陈晓玲走过二十多年。
一辆自行车,一个破旧的工具箱,伴随陈晓玲走过二十多年。
 
  这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安徽医科大学女生宿舍楼下,修钢笔的陈晓玲静静地坐着,看上去很清闲。20多年来,无论有没有人来修笔,她都一如既往地坚持摆摊。一辆老旧的凤凰自行车,伴她度过了二十多个寒暑。她曾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街串巷,为人修钢笔;如今,她依然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经她巧手,钢笔“起死回生”
  年近六旬的陈晓玲,师从父辈,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合肥修钢笔。当年,钢笔是极为流行的书写工具,很多知识分子的衣袋里,总是插着一两支。那时候,这个手艺还是个紧俏活,挣得可不少。
  由于从小在父亲的钢笔店长大,耳濡目染之下,陈晓玲对钢笔情有独钟,后来跟着父亲学习,逐渐入了修笔这行的门。“客人拿坏钢笔来换,我觉得可惜,就主动动手修,渐渐地就掌握了要领。”
  从小修到大修,从打磨笔尖到“点金尖儿”,陈晓玲一干就是几十年,修过的钢笔不计其数。其中,一支价值数千元的派克金笔,因零件损坏严重被主人束之高阁多年,经过陈晓玲的妙手,又恢复了生命力。
  陈晓玲说,修钢笔有换笔头和笔胆的,还要帮人修补漏水的笔,这看上去是个没多少技术含量的手艺,但要想让钢笔书写流畅、不滴墨,还是要靠一双巧手。很多钢笔的“疑难杂症”,经过她的手,就能一一修复。
  生意难做,手艺“后继无人”
  自从走上摆摊修笔的路, 陈晓玲每天往来于合肥的各个校园。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她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修笔的“日程表”——一周中,每天的上午、中午、下午分别在哪儿,雷打不动,坚持了20多年。
  在陈晓玲看来,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已经鲜有学生修笔,都是些老教授和制图专业的学生才用钢笔,经常一天连两三单生意都没有。为了生计,陈晓玲在修笔的同时,也顺带修雨伞,还卖些水笔。
  陈晓玲说,如今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她修一年的笔只能挣到很少的辛苦钱。如果去打工,挣得肯定更多,但她依旧坚守着这个行当,“我是真心喜欢这个行当,但我老了,眼力大不如前。”
  为了把修笔的手艺传承下去,早些年,陈晓玲一直张罗着收徒,但修笔费事、挣钱少,没人愿意耐心学,家里孩子也不愿学。不过,虽然眼见手艺难传下去,陈晓玲还是打定主意,孤独地坚持到最后。
  本报记者 刘玉才 摄影报道  (原标题:二十多载风雨,“笔尖”一一记录)


2014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