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刀、斤斧、笔

 “刀”很早就是切割的工具,还是一种翻土的农具。“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即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翻耕、播种。古代的“刀”,又是主要的兵器。三国时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刀头形似半圆月,刀身雕刻着青龙。

  古代称掌管文书的官为“刀笔吏”。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技术以前,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和木简,人们用毛笔在竹、木简上写字或用刀刻字,常随身携带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汉以后人们将讼师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斗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古代的“斤”,本是像锄头一般锋利的器物。“斤”字在甲骨文以前就出现了,是图像文字,像阿拉伯数字“7”。甲骨文“斤”字。金文 “斤”字,是刃朝后的两把大斧。小篆、隶书“斤”字形体都与原来不一样了。

  商代很多玉器因袭了原始劳动工具的样子。圭的原始形是石斧,缜圭是石刀,璧、环、瑗中间有孔,像原始的纺轮或环形石斧。“斤”作为劳动工具,主要用来砍木。

  据《庄子》记载,楚国郢都有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请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便把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毫无损伤。宋元君听到这件事后,就把工匠叫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工匠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后人在请人修改文章时,常常用“斧正”二字,以示谦恭。

  典故“斧柯烂尽”出自南朝梁《述异记》。晋代时,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砍树后到一个石室里休息,看见四个小孩子边下棋边弹唱,于是他停留下来,一个小孩子给了他一颗像枣核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不久,小孩子说:“你可以回家了。”王质应声而归,而木质的斧头柄却腐烂了。他已离家几十年了,亲戚朋友都已不在,一切都不再是以前的样子。“斧柯烂尽”之“斧”是砍伐树木的工具,“斧柯”指有柄的斧头。

  甲骨文 “笔”字,是执笔写字的形态。现在所见文献资料中,许多“笔”字字形均为“聿”。秦代以后使用“笔”字。来源:网易新闻

  《汉书》中记载一位张世安的大臣,“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簪笔”是把笔插在冠前的鬓发上,如同簪子固定发髻一样。这是古人带笔的一种方式。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写作《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其中“笔”字用作动词,是增补的意思。

刀、斤斧、笔


2015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