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故宫日历》
又是新的一年初始,迎新随书出版的日历很多让人眼馋:企鹅图书10周年纪念日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珍藏版《红楼梦日历》,还有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研究小组编著的《2015年中国传统美食台历》。与其说它们是一台日历,不如说他们是一种艺术品,前衔历史,却又陪伴着每一天的普通生活。
而其中《故宫日历》独领风骚,因其强大的馆藏支撑与传统文化底蕴,掀起了新的文化风潮。
追根溯源:《故宫日历》的“民国范儿”
《故宫日历》初版于1933年,但只出到了1937年。封面和日期、节日、节气所用字体,除个别外,均采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每日一张故宫藏品图片,包括书画、陶瓷、玉器、漆器、青铜器、珐琅器等在内的珍品交杂穿插。
1925年故宫博物院落成,通过这样一本带有故宫珍宝插图的日历将曾经只有天子一人得见赏玩的艺术珍品使普通人也有“一见芳颜”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年间的《故宫日历》更像一本艺术读物,由文化平等可窥见人人平等的社会风向。据说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
1930年代的故宫博物院尽管只是新起之秀又处于动荡之中,但是已经在探索走向一个博物馆的现代使命—使公众有更多接近性,传播文化。 2009年,曾湮没在历史中的《故宫日历》被重新发现,并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复刻版”重见八十余年后的天光。
2015年《故宫日历》内页
今生今世:《故宫日历》翻红
2015年的《故宫日历》以“美意延祥年”为题,2014年10月月度销量总榜登三联书店榜首。新生的《故宫日历》统一采用象征故宫的红墙色作为封面颜色。《故宫日历》正面是年、月、周、日及每日相关的节日、节气等内容,文字字体延续汉魏隋唐碑帖;背面图是宫廷古玩,平添文化韵味。
2014年版“快走踏清秋”已经颇为成熟。据介绍,这一年,已经使用四年未变的原有集字日期得以更新。同时,藏品的选取范围扩展到故宫之外,各地乃至海外的汉唐丝路文物尽收其中。
新日历受宠,老日历价格更是直线上涨。据悉,2010版的《故宫日历》价格已被炒至2000元,超过定价的30倍。今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90年寿辰,《故宫日历》这本关于时间的创意产品的重生和热销恰好也见证了时间和时代。
《山水有清音》腰封
2015年《故宫日历》
创意产品: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日常化
也许并不被人所知的是2015年版《故宫日历》编纂者华胥其实只是一位普通的文博爱好者。但也可能正是这样一种读者-作者身份使得《故宫日历》能更符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普通人参与其中的推广从源头上标志了传统文化的新姿态。
除了《故宫日历》,故宫博物院近两年通过创意产品的推出从深宫内院走向了平民百姓家,接地气却又不失文化意蕴和创意。除了文化衫、书签等比较常见的产品,还有手机壳、以步辇为图案的雨伞和耳机等等都是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而欧美的博物馆、抑或近邻韩国早已走在博物馆创意产品产业化的道路上。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现在已经成了U盘。在英国,博物馆中开设商店出售文化产品以获得经济收益并且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已是常态,也是“文化旅游”和“文化经济”的具体体现。
例如,英国v&A博物馆就长期经营着三个固定商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馆群近年的文化产品年均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亿美元。而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调研结果,我国70%以上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年均销售额不足500万元。这其中既反应了文化从业者的创意,当然也从整体上反应了一种博物馆的经营机制。
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冷姿态,而是可萌可静,商业化伴随着大众化,传统和艺术走入日常生活—不再只是展览的遥远的器物,而是有故事和有生命的手边之物。《故宫日历》和这些文化创意产品恐怕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最好实践范本。
台北故宫“朕知道了”胶带系列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现在已经成了U盘。
大英图书馆最近还推出了“哥特式”系列产品展,将产品与时尚接轨:乌鸦羽毛头箍
2015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