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外贸开局给大家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仅从数据上看,开局相当不利,考虑过节因素进行季节调整后,1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降幅分别为7.1%、1.3%和14.4%。专家表示,在整个经济新常态下,外贸单月起伏也可看作外贸新常态的一种表象,应以平常心看待外贸进出口数据的跌宕起伏。
据海关数据,今年1月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其中出口额1.23万亿元,下降3.2%;进口额0.86万亿元,下降19.7%;考虑春节因素进行季节调整后,1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降幅分别为7.1%、1.3%和14.4%。以美元计,1月进出口数据为340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出口额2002.58亿美元,下降3.3%;进口额为1402.26亿美元,下降19.9%,贸易顺差600.32亿美元。1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的大幅下跌,有春节因素和其它偶然因素,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必然性规律在发生作用。
有涨有跌:外贸新常态
从出口额绝对数来看,今年1月依然站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达2002.58亿美元,处于正常水平。从近年来外贸单月出口绝对数来看,除了春节当月数值偏离较大外,其余各月出口基本保持在2000亿美元上下,较低的一般在1800亿美元左右,2014年12月达到去年最高的2275.13亿美元。12月数据冲高与为了完成当年目标,抢出口不无关系,也造成了下一年第一季度进出口数额的波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的工业化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由一个贸易小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出口占全球市场比重2014年达到12.2%,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中国制造”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中国外贸不可能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有涨有跌也将是未来外贸新常态的一种表现。
从1月份和最近两年的数据来看,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外贸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大幅度提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角度看,中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价值增值曲线的底部,依赖的主要是劳动力供给优势,占据的是增值程度比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各出口国比拼的是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成本。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我国外贸无论是贸易方式还是贸易产品都取得了很大进展,2014年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今年1月一般贸易出口同比下降0.9%,小于出口总额降幅2.3个百分点,一部分加工贸易升级转化为一般贸易,表明贸易方式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加工贸易以出口为主,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对出口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资源能源环境和劳动力供给日趋紧张,成本全面上涨;原材料、资金等成本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经营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国与东盟达成自贸区协定,大部分货物进出口关税降为零,很多跨国公司重新开展全球布局,将加工贸易环节转出,在东南亚设厂;外资除了“再转移”,还有“逆转移”,一些日本、欧美企业将高端制造业转移回本国内,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国企业,受到了两头挤压。2014年我国的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我国的外贸出口约有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也将对出口形成制约。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外资企业,其投资目的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产品就是为了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而不再出口。这些因素也逐步反映在外贸出口数据的变化上。
但目前外需仍不稳固,从国际因素看,全球化进入一个深刻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发生新变化。主要发达国家抑制超前消费,鼓励出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吸引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保持增长,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但是持续增长面临着不确定因素。1月当月出口同比下降3.2%,对欧洲、日本出口同比均呈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央行大放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攀升。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信息来源:互联网
2015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