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人书写早不用钢笔了,但我闲暇之余仍然喜欢用钢笔写写字。我用的那支钢笔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太原工艺美术公司上班时,公司发给全体干部的。30多年来,这支笔一直跟随着我,走过几个单位,写文章、做笔记一直不离身。
这支钢笔是上海产的,“英雄”牌,黑色笔杆、白色不锈钢笔帽。这支笔是新式的,笔帽可以直接戴在笔杆上。笔帽内有卡子,戴上后能卡紧,掉不下来。不像过去的老式钢笔,得用丝扣旋转才能将笔帽戴上、取下,十分麻烦。这支“英雄”钢笔,笔杆不粗不细,笔尖漂亮,握着写字非常舒服。笔尖还是金尖,书写流利,不划纸,出水顺畅不断流,耐磨,且手感非常好。
那时的钢笔大致分两种,一般叫做钢笔或自来水笔。它们的主要区别在笔尖,一种笔尖是金的,叫金笔,它比较贵,我的那支笔在当时卖十多块钱,是金笔里价格比较便宜的。还有一种笔尖是白的,其实就是普通金属制作的,不是金尖,出水不流畅,书写不流利,容易划纸,不耐磨。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人还是使用第二种笔,要知道那时一般人的工资每月也就五六十元。
我非常喜欢这支笔,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若是偶尔发现笔不在身上,就坐立不安,像丢了魂似的。记得1992年我参加太原市委第五批农村工作队,到国家级贫困县娄烦县下乡扶贫,经常给农民开会,做记录、写笔记,工作到很晚,钢笔更是离不了。虽然那时已经有了碳素笔,而且碳素笔不用灌墨水,也不像钢笔、圆珠笔那样漏水、漏油,污染衣服、手指,但我仍然喜欢用钢笔,总觉得钢笔写出来的字笔画有粗有细、有浅有深、有血有肉,富有感情。
有一次,回太原过年时走得急,将钢笔落在了老乡家里,回太原后才发现。那时通讯不便,也不知道钢笔是否确实丢在老乡家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一来没钢笔写字不方便,其他笔不像钢笔顺手,二来怕老乡家小孩调皮时玩坏、玩丢,那可怎么办?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早便坐上到古交镇城底的火车,之后又坐私家车到了娄烦老乡家取钢笔。当看到老乡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取出钢笔交给我时,我才松了口气。老乡说,怕孩子“害”,所以专门锁到箱子里等你来取。怕你着急,还正打算托人给你捎去话呢!我拿着钢笔连声道谢,犹如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孩子。
也许你觉得,不就是一支十几元钱的钢笔,至于专门跑一趟吗?但我觉得它已经不是一支普通的钢笔了,它就是我须臾不能分离的伙伴,它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
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已经替代了往日的书写方式和传送方式,给报社写稿、投稿,一般人使用键盘打字,或使用电子邮件直接发往编辑部邮箱,这样既方便快捷,还节省邮资,而且不会给编辑增加工作量。而我除了稿件要求和时间紧迫使用电子邮件外,还是喜欢用钢笔书写,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然后用传统的信封,贴足邮票寄往报社。唯有这样我才觉得心里踏实。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2015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