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一只铅笔需要60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2012年,刘建力刚到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时,美国与欧洲的“双反”大棒相继落下,加之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整个光伏行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随着国家一条条“救市”政策的出台,他发现,以前苦口婆心求客户也不买账的情况悄悄变了,主动上门询问的越来越多了,今年公司的业绩暴涨了3倍。他明显感觉到:光伏的春天来了。

  3年前面临内忧外患收入下滑活得很惨淡

  刘建力所说的“内忧外患”,对整个光伏行业来说曾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刚刚起步的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成立于2003年的力诺光伏集团,正好赶上了这段好时光。

  “尤其是2007年、2008年,整个光伏行业变得甚至有些疯狂。”力诺光伏集团办公室主任潘恩民回忆说,那时候,随便上马一个光伏项目都会赚钱。到了2010年,这种疯狂被演绎到了极致。

  这一阶段爆发式地增长导致光伏制造业产能增长过快,但是欧洲补贴力度削减带来的市场增速放缓,让光伏制造业一下陷入严重的阶段性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2011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双反调查,一时间,超过80%的中国光伏企业受到巨大影响,光伏业进入寒冬。2012年,欧盟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业的双反调查,让本已处于寒冬的光伏企业彻底被冷冻。

  “2012年成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可以用非常惨淡来形容。”潘恩民说,那一年,力诺光伏虽然销量波动不大,但因为价格降了不少,所以销售额大幅下滑,仅仅是维持生存的状态,但不少同行却在这个时候一个个倒下了。

  一月省下电费十几万企业开始主动找上门

  随着中欧“双反”争端缓和,以及国内一个个利好政策出台,在诸多行业不景气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中国光伏业却逆势上扬,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潘恩民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明显回暖。而今年的情况还要更好一些,仅从力诺光伏集团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情况都很好,今年的业绩应该会比去年翻一番。

  而从力诺电力的情况看,今年前10个月比去年同期有3倍的增长。刘建力说,原来都是苦口婆心地求着企业建电站,但都没人愿意。现在不一样了,企业开始主动找上门来咨询。

  从今年4月份开始,山东明福制衣有限公司当家人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前一天发了多少电。原来,在这家公司8个厂房的屋顶都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用来做什么?当然是发电,不仅自己的生产车间可以用,用不完的还能卖掉。

  “平均一天发电4000多度,一个月算下来就是十几万元电费。”刘建力说,整个项目投资大概600万元,预计全年可发电95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35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吨。其中80%的电量被企业消耗,用于生产、照明等,剩余的20%并入国家电网。这样算来,不到5年时间就能收回成本,而整座光伏电站的使用年限可达25年。

  自家屋顶就能建电站今年市场呈爆发行情

  建光伏电站对国家有利、于企业也很划算,你有没有想过,在自家屋顶也建一个电站呢?这并非天方夜谭,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了。

  今年5月,济宁的王先生听说了自建电站这个事,于是主动联系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自家屋顶安装了一套5KW的小电站,并成功并网。这有啥好处呢?这个小电站每天能发电22度左右,按照国家补贴价,每度电上网后能卖到1.03元,这样算来,一天可收入22块多,每月的收入近700元。

  “现在很多地方搞扶贫,比如甘肃等地,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钱,而是买来户用光伏电站捐给贫困户,相当于多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刘建力说,以前老百姓不了解,不知道建电站有什么用,去年一年才推广了十几户。而今年分布式电站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到目前为止已建了200多个家庭电站。

  有些企业看好这个市场,甚至租用百姓屋顶投资建电站。刘建力说,一家企业在临沂垛庄租了200多户百姓的屋顶,统统用来建设分布式电站,再并入国家电网。算下来,每天平均可发电4000多度,收入5000元左右,这样五六年就可收回成本,剩下的时间坐等收钱就好了。

  发展中国家多缺电“一带一路”是块大蛋糕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让光伏企业看到了更多机遇。

  “一带一路”的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缺电严重,所以大型电站的市场需求最大,而分布式和户用电站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同样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力诺在分布式电站方面进行了创新,强调光伏建筑一体化,将电站建在农业大棚、渔场、停车场等屋顶,大大节约了土地。

  刘建力说,短期内“一带一路”必将大幅推动经济带相关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电力装备出口和国际电力工程承包。光伏作为新兴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随着制造成本和建设成本的逐步降低,在未来电力建设领域,必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因此,不管对原材料、组件、逆变器企业还是光伏投资及工程承包企业,可以说,整个光伏产业都迎来了开发国际市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采访后记

  大浪淘沙未必是坏事“经过难熬的寒冬,已经明显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了。”采访中,力诺光伏的潘恩民如是说。

  对于光伏制造产业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更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盲目与无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经过大浪淘沙能活着走到今天的企业来说,整个行业步入一种理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才能让企业更健康地成长,也能走得更远一些。 (记者董莉)

  一只铅笔需要60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记者郭尧 摄本报记者 王颖军“计划经济年代,全国定点铅笔厂有23家,现在只剩下两家,我们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王晓光在济南铅笔厂工作38年,他常常面对的问题是“济南铅笔厂还有吗”。

  虽然今天济南的中小学生已经不使用友爱铅笔,但济南铅笔厂从未停止生产,只不过,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遥想当年 外宾来济南必定参观铅笔厂

  在济南70后、80后、90后的记忆中,友爱铅笔陪伴他们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光。00后的孩子们上学时,友爱铅笔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4年前,济南制笔有限公司铅笔厂从繁华的经十路搬迁到安静的济北开发区,更加淡出大众视野。

  其实,友爱铅笔从未停止生产。近日,记者来到铅笔生产车间,从一块块木板到铅笔成品下线,有60道工序。正在生产的铅笔成品是黄色HB普通铅笔,上面并没有“友爱”标识,而是印有英文。

  济南铅笔厂诞生于1950年。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定位是出口,仅有少量铅笔用于内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铅笔厂是济南市重点企业,重要外宾来济南参观访问,必定要去铅笔厂,曾接待过西哈努克。“鼎盛时铅笔厂有1500多名职工,出去说是铅笔厂的,腰杆笔挺,嗓门倍儿亮。”现任副总经理的王晓光说。

  进出口业务放开后,济南铅笔厂一下子陷入迷茫,国内市场从未重视,出口市场也没了话语权,只能给人家做贴牌。

  从未远离 日本订单要500种颜色彩铅,咱接!

  市场经济冲击下,民营铅笔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国有定点铅笔厂只剩了两家,一家是上海中国铅笔一厂,另一家就是济南铅笔厂。在王晓光看来,能活下来,凭的还是老国企过硬的技术水平。

  4年前,日本来了订单,要求加工500色彩铅,作为文化产品在日本销售。为了在中国找到可以接单的企业,日本客商已经接洽了不少铅笔厂,但没人敢接。济南铅笔厂原来也仅生产过120色彩铅,但厂方认真讨论后毅然接下了这个活。500种颜色,仅玫瑰红就有25色,凭肉眼无法辨别。技术人员介绍,开始出过偏差,导致大量彩铅原料作废,但通过使用色谱仪、严格编号,生产很快进入正轨,彩铅如期交付,日本客商非常满意,又追加订单。

  “仅这一个活儿,我们忙了两年多。技术含量越高,加工利润就高。无论什么样的铅笔,只要对方提出要求,我们都能满足。”在厂子工作多年的刘师傅信心满满。

  眼下难题 打文化牌能否重回大众视野?

  “其实,我们更希望多多生产友爱牌铅笔,让老字号重新为大众服务。”近年来,在贴牌出口的同时,济南铅笔厂从未放弃过拓展内销市场的努力。据介绍,铅笔生产的利润极低,一支普通铅笔有一分钱的利润已经不错了,更多情况下以“厘”计算。友爱铅笔多次尝试进大超市,但高昂的进店费让其望而却步,目前仅在国内部分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售。

  记者在厂区采访时,技术人员拿出研发的友爱新产品——千寿图、孙子兵法系列铅笔。“铅笔不仅仅是用于书写,作为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可提高附加值,这两个系列的友爱铅笔,近期考虑进入超市。”

  采访后记 铅笔未必是“夕阳产业”

  生产门槛低,利润微薄,小学三年级以上就少用铅笔书写……甚至在铅笔厂老员工的口中,铅笔业也是“夕阳产业”。

  日本客商在济南铅笔厂加工的500色彩铅,拿回日本后作为当地文化产品销售,一盒零售价折合人民币近3000元。近期,《秘密花园》涂色书占据英美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又风靡亚洲,成年人把涂色当成缓解压力的手段,不少网友发帖询问“涂色笔哪种好”。这样的两件事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思路,铅笔未必是“夕阳产业”,在产品创意、网络营销等方面还有不少潜力。

  许多济南人还不知道,得其利是也是华光造。 记者郭尧 摄

  11月15日,济南经八路华联超市日化品专柜。年近七旬的孙大爷拿起一摞乳白色长条皂,满脸惊喜:“真的是华光吗?华光又回来了?样子也没变。”看到肥皂包装上醒目的“华光”以及“百年专心制皂”标识,孙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就用华光,当年在工厂干活,发的劳保皂也是这个。”

  华光长条皂承载着无数济南人的记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已经101岁的企业,历经几度停产,目前不仅强势回归,还吃下了中国驰名商标“得其利是”。

  沧桑计划经济时日子舒坦市场经济下两度停产

  走进济北开发区的华光厂区,没到车间,就有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1991年进厂、目前任副总的李煜告诉记者:“这是肥皂的香味,企业走过101个年头,几经辉煌、没落,唯一不变的是制皂,从未偏离主业。”

  1914年,泰安商人张聚五、齐河张发桐等4人集资,在当时的南关后营坊街创立兴华造胰厂,1937年被迫为日军生产肥皂,1945年又被国民党接收,济南解放前定名“济南化工厂”。1949年12月,“华光”肥皂诞生,此后厂子又多次改名、迁址。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日子很舒坦,只需要坐等上门拉货。上世纪80年代企业年产值过亿,除了“华光”肥皂香皂,其生产的“大明湖”洗衣膏、“佳丽”香皂都颇具盛名。

  企业的苦日子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鼓励多种经济体发展,老国企逐渐陷入困境,1996年,“济南轻工化学总厂”破产。1998年,“山东华光日化集团有限公司”重新开张,但依然未能走出困境,2002年再次宣告停产。

  “企业停产后,河北冒出不少制皂小厂,就是从我们厂过去的人干的。我作为华光的技术骨干,当时为了生计四处打工,也一直关注着华光的消息,希望华光能恢复生产,当然还是愿意在自己的厂子里干。”李煜说。蝶变改制吃下青岛制皂厂强强联合成“江北第一”

  2005年,市政府决定重振华光品牌,美国一家日化公司收购华光全部股权,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08年搬迁至济北开发区,2010年华光恢复生产。肥皂还是那块肥皂,生产技术、产品品质都有提升,却找不到市场。各大超市皂类琳琅满目,却没有华光一席之地。因为一直没有与市场经济真正接轨,华光销售人员与超市方面接洽,甚至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谈判更无从谈起。

  当时省内除了华光,仅青岛有制皂厂,其产品为中国驰名商标得其利是。华光实际控制人果断出手,投入近5000万元收购得其利是,青岛制皂厂生产、销售骨干人员转入华光。由此,华光不仅成为省内唯一大型日化企业,也成为“江北第一”。借助得其利是成熟的销售网络,华光也成功进入各大超市,再次回到百姓视野。

  记者在华光厂区采访时,车间正在生产、包装得其利是内衣皂。“目前是两个品牌一起生产、销售,得其利是占到八九成,以后会逐步提高华光的比重。”华光总经理高同绍说。

  尽管两品牌合并已4年,但这一消息从未被媒体报道,可见华光的低调。记者在超市采访时,甚至肥皂专柜销售人员也没注意到得其利是与华光是“一家子”,只有看得其利是的包装,才能看到华光的厂名、厂址。

  对于老济南来说,华光乳白色长条皂一直留在记忆深处,如今再到厂区看看,一定会惊叹不已。华光非常重视产品研发,已有132种产品,在国内率先推出功能皂,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和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这里,记者见到板蓝根洗手皂、婴幼儿洗衣皂,甚至还有专门的尿布皂。洗衣液、洗洁精、皂粉等均有多种细分产品。坚守“别人加荧光剂我不加新产品试用一年”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制皂企业,华光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品质。目前,厂子的技术骨干大多是在华光服务二三十年的老员工,上百年的工艺传承是我们的根基。”高同绍将一块刚刚下线的薰衣草内衣皂放入水中,向记者介绍如何辨识肥皂优劣,“品质如何,内行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来。加工肥皂的原材料,差的3000元一吨,我们用最好的,6000元一吨。香精的差距更大,差的一吨3万元,我们买的是一吨12万元。牛羊油都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使用过程中,消费者也会有直观的感受,好的香皂,用到最后也不会变形,而且晶莹透亮。”

  近期,有品牌被曝洗衣液中加入了荧光剂,浅色衣服洗后看起来更亮白。“虽然说货卖张皮,但消费者的健康更重要。”高同绍介绍,按照国家相关生产标准,荧光剂是可以添加的,考虑到其残留物对人体皮肤有一定副作用,华光不允许添加荧光剂。

  华光科研人员每年都会研发多个新品种,高同绍拿给记者看即将上市的除菌抑菌滋养香皂:“这种香皂设计有三款,已经下线一年多,这一年里,我们在高温、冷冻等各种环境测试其稳定性,并且让所有员工同时试用三款产品,并填写意见书,我们从中选出最优的一款,决定推向市场。”来源: 济南时报(济南)


2015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