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每一个读书人都梦想得到一支钢笔。因此,修笔也就成为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职业。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以快捷方便著称的签字笔、圆珠笔逐渐占据了大众视野,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之后,钢笔的使用者日益减少,修笔人更是少之又少。在北京,有一位八旬老人却一直坚守着修笔这个行当,他叫张广义。
会这门手艺的人不多
张广义,1930年生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父亲一直在北京做文化用品生意,卖各种各样的笔。张广义从小就看着父亲在笔店里忙活,耳濡目染,也与笔结下了不解之缘。17岁时,张广义开始和父亲一起工作。起初仅仅只是卖笔,后来由于顾客有修笔的需求,于是慢慢开始修笔。当时的修笔行业人数并不多,简单的修理技术都是修笔者自己摸索出来的,但是像给笔尖点金这样的精细活儿算得上是高级技术,在北京会这门手艺的并不多,张广义是其中之一。
据老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开始普及,会识字的人几乎都有一支钢笔,钢笔甚至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标志。为了满足别钢笔的方便,那时的中山装在制作时还特意在上衣的口袋翻盖上开一个小口;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女,也时常会将钢笔作为定情信物;结婚大喜的日子,用钢笔作为嫁妆和贺礼的也比比皆是。侯宝林、郭启儒有个垫场的相声段子:“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根钢笔的,是小学生;别着两根钢笔的,是中学生;别着三根钢笔的,是大学生。要是别着五根钢笔的呢?——那是修钢笔的。”这虽是钢笔盛行时代的夸张写照,但的确反映出钢笔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钢笔地位的上升,修笔行业也蓬勃发展。1978年后,北京成立了一个“饮服修行业协会”,对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进行卫生、经营、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张广义也曾经是修理协会的委员,但是后来政府精简机构,协会就撤销了。为此张广义感到很惋惜,在他看来这个行业协会很起作用,它不仅监督北京的饮服修各行业的规范经营,还对各行业内的优秀从业者进行奖励评定。80年代,张广义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等称号。
“我不干,可能也会有人干”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政策让个体经营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收入低微,一些修笔从业人员开始转行。然而,张广义却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小店里,他相信:“这个行业对用笔的人来说还是很……说不上重要,反正有总比没有强。”
自90年代开始,钢笔的使用量大为减少。同时钢笔生产厂家的配件对外销售也在减少,许多零件无法买到,修笔业开始进入衰落期。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曾经用笔记录的东西现在都可以用电脑完成。对于这一点张广义深有体会:“现在用手机是方便,但在过去我给朋友写封信,见字如见面,每个字都带着感情,不一样……我感觉现在的人也很少愿意聊天了,过去你买东西时会说你买什么呀,我买墨水,要什么颜色的。现在再买墨水,你就超市自个儿拿吧,在那呢,拿完收银台交钱,你连话都不用说。”这是一个对社会转型并不适应的老人的真实感受,他希望传统的东西能继续被人传承下去,修笔这一行业承载的不仅是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亲密交流的行为与感情。
张广义曾经也带过一两个徒弟,但最后都转了行。张广义说他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干这个,他的孙子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对于修笔这个行业,虽然它的没落让张广义备感无奈,但是他始终认为这个行业不会就此消失,“我不干,可能也会有人干。”
对钢笔及顾客的深厚情谊
笔者曾多次探访张广义的修笔店,小店处在闹市中,与周围的服装店、餐饮店全然不同,走进小店,一股静谧怀旧之感油然而生。记忆中的小店被一个玻璃柜台隔成两半,张广义就在里面坐着,侧面靠墙是他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一个磨笔尖用的机器,看上去很陈旧了,甚至有点生锈。周围是一些工具如小刀、小镊子等,还有一个放大镜,张广义就是靠它来研究钢笔尖的毛病。对着门的墙边是一个柜子,摆放着老人家的一些照片。柜台里摆放着许多钢笔,还贴有老人家和许多知名人士如崔永元的合影。
小店内甚至还摆着怀旧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四喇叭收录机和永久牌自行车,墙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据张广义介绍,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顾客送来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故事,饱含着张广义与顾客间的深厚情谊。例如,墙上一幅写着“拾金不昧”的书法作品,是一个遗落了皮包的女顾客送来的。
张广义一直秉持着守信用的原则,“给人修好别人满意,修不好就告诉别人不会修,卖笔就给人介绍好用的笔。”对于普通的修理,张广义都不收费,而且总是细致地告诉顾客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自己解决。张广义总说:“让顾客不用花钱,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不是挺好。”但似乎一些人并不能够理解张广义的用心,有时还会误解他不愿意给人修笔。张广义最怕的是让顾客失望,有些顾客远道而来却没能修好钢笔,看见顾客失望离去的背影,张广义也只能站在小店内叹气。为了给顾客把笔修好,张广义甚至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笔,把配件卸下来给顾客换上,所以到现在,张广义一支好笔都没留下。
“一个行业干长了,你确实对它有感情,对笔有感情,对顾客有感情。”张广义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一个从业者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时代占据主流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对传统的怀恋和坚守依然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就像张广义所说:“我倒希望大家还用钢笔,练练字,写点东西挺好。”
自笔者毕业离开北京,已经有许久未见过老先生,春节前曾致电张老,但电话未接通,希望老人家和那家店一切安好。王欣
2016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