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50多年前扬中墙报啥样?钢笔写在作业纸上再贴上墙

其中一期班级墙报《新花》

其中一期班级墙报《新花》

    原标题:50多年前扬中班级墙报啥模样? 钢笔手写在作业纸上 再贴上墙

    ■核心提示■

    前不久,本报曾报道今年是扬州中学1966届高中生毕业50周年,同届同学即将举行年级大聚会。为准备聚会资料,前天,扬州中学1966届高三(4)班的方世岳还找出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班级墙报合订本,已经发黄发脆的纸张,稚嫩而独具个性的笔迹,真实还原了半个世纪前扬中学生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活片段。

    50多年前的班级墙报

    写在作业纸上,然后贴在墙上

    如今制作班级墙报的方式五花八门,可以粉笔手写,可以电脑制作,50多年前的扬州中学班级墙报,则是用钢笔写在一页页的作业纸上,然后粘贴到墙上。

    方世岳珍藏的两本班级墙报合订本,制作于1964年年底。第一期名叫《旭日东升》,第二期叫《新花》,“墙报出新一期的时候,就把前面的内容换下来,我当时是班级墙报编委会成员,做了个有心人,就把换下来的内容装订起来,并珍藏至今。”方世岳说。

    方世岳介绍,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扬中都会给学生发一沓作业纸,学生平时的作业都写在作业纸上。当时条件有限,同学们出墙报也用的是作业纸,一张张全部为钢笔字手写,“写好后,再整齐地张贴在墙上。推算下来,出墙报的1964年年底正是我们高二上学前,墙报一直延续到我们高中毕业,后来出的就没有收藏。”

    珍藏两期墙报

    当年同学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每一期墙报都有封面和“编者的话”。方世岳珍藏的一、二期墙报的“编者的话”,都是方世岳执笔的。从“编者的话”可以看出,墙报是当时班级“语文园地”的一部分。

    第一期《旭日东升》有“范文摘录”“旧谚新谈”“小议”“书架子”等几个栏目,“范文摘录”摘录了7段有关日出的名家范文,全是方世岳摘录、手写;“旧谚新谈”讲述了成语“一针见血”的本意和引申义,为班上另一同学“永炎”(笔名)所写;“小议”栏目推出的是一篇议论文《从严从难苦练硬功夫》,从当时的日本女排如何取得成就,引申到学习上,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苦练硬功夫;“书架子”栏目也是方世岳主持,向同学们推荐了当时《人民文学》刊登的,介绍徐寅生、郑凤荣、陈镜开、庄则栋等7名优秀运动员的7篇文章。

    第二期《新花》全是班上同学所写,是讲述班上的好人好事,形容好人好事像一朵朵新鲜的花,所以取名“新花”。20多篇文章分别为20多个同学所写,“有的同学写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但人已经不在了。”署名学号“31号”的同学,已经因车祸离世,稚嫩的笔记可以看出作者当年还是青涩少年;署名学号“16号”的同学,写的是班上同学学《毛选》的事迹,“16号同学也已经病逝。5月份我们就毕业50周年聚会,我们只能通过当年的这些文字来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了。”说起离世的同学,方世岳不无感慨。

    一期墙报像同题作文

    10多位同学同写《一件好事》

    有意思的是,第二期《新花》像是同题作文,一共20多篇稿件,题目叫《一件好事》的就有十五六篇,叫《一件小事》的也有三四篇,好事、小事类标题占到墙报总稿件的近八成。

    要知道,当时的扬州中学1966届高三(4)班可是地招班,学生除了市区的,还有来自姜堰、兴化、六合、江浦等地的尖子生,可以说是那一届的“学霸大本营”。看到大家都用这么简单、雷同的标题,记者不禁有点好奇:是同学们不屑于花哨的创意,还是刻意追求最朴素的表达?

    题目虽然雷同,内容可是精彩纷呈。同样是写“一件好事”,有的讲述天冷了,同学主动把棉衣借给自己穿的故事;有的写自己生病后,俄文课代表帮助自己抄写俄文笔记的故事;有的写民兵训练,班上女生积极报名,苦练基本功的故事……方世岳写的是《一件洁白的“上装”》,表扬班上同学默默做好事,用“三花粉”涂到窗户玻璃上挡住太阳强光的故事。

    墙报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切合内容的插图,都是同学们自己用钢笔画的。“我记得这些插图是一个男生画的,我前几天问他,都已经记不得了。还有的墙报作者没有署名,已经对不上姓名了,这次聚会,可以让大家自己来认认笔迹。”方世岳说,希望这本发黄的作业纸墙报,能让古稀之年的同学“重回十七八岁”,带来美好回忆。来源: 扬州网-扬州晚报


2016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