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走到了十字路口,一面是产能过剩的危机,一面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下,海外购、跨境购应势而生并发展迅猛,因此,对制造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的排名也在逐年下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排名第一,占比达到20.8%。然而,自2013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连年下降,2015年这一数据为7%,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6.5%。
制造业的日子越来越难。事实上,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务院以及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已先后出台了多个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面对诸多困难待解,政策密集加码,能否助其走出困境?
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战略;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兴起,其低成本优势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前去投资。
传统制造业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工业投资增速不断下滑,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工信部判断,中国制造已经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战略;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兴起,其低成本优势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前去投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数据显示,从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出口增速从3月份的18.7%回落至4.1%;消费增速从10.5%回落至10.1%;投资增速也从10.7%回落至10.5%,而投资的回落则主要是受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影响。
制造业似乎成了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最大受力点。
从制造业PMI数据看,今年2月制造业PMI为49.0,创下2012年8月以来新低,且为连续第七个月低于50荣枯线;4月制造业PMI为50.1,也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型企业的困境最为突出,4月份,中型企业PMI为50.0,小型企业PMI为46.9。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长三角地区在此轮经济调整中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此前曾有媒体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市公司2015年的中报业绩做过统计,三省一市上市公司中报利润负增长比例均超过30%,其中,安徽最高,为49%;苏、浙、沪分别为40%、38%和33%。
此外,以家电行业为例,整体行业滞胀、企业利润集体缩水等问题十分明显。相关企业的财报数据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趋势,数据显示,美的、格力、海尔三大白电巨头一季度净利润虽然小幅增长,但营业收入表现均不佳。再加上乐视、小米等一批互联网后起之秀抢食蛋糕以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出现,让本就处境艰难的传统家电厂商日子过得更加不如意。
数据显示,2015年,美的、格力、四川长虹、TCL和海信等企业员工总数较上年减少超过2.29万人,对于家电企业普遍裁员的现象,同样被市场解读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
扶持政策密集加码
据悉,一系列新的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会在年内陆续出台。
如何破解制造业的困境,实施供给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是关键。今年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近期的各种政策的密集发布,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制造业近期连续迎来重磅利好。5月1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组织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重大工程包实施周期为3年(2016~2018年),旨在着力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对外公布,要求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11项重大工程包,其中包括“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该项工程包目的是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此外,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已先后出台了《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等多个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同期,《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项目征集,以及航空、船舶、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专项项目遴选工作也陆续展开。
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今年出台的多项产业政策,旨在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自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强国战略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随后又发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加上刚刚出台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三个文件构将成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于制造业的政策扶持不断加码,核心在于立足消费升级的需求,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和定向性优化,进一步促进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的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琦表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加速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制造业将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发展进程,相关重点领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吴琦认为,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将持续引领制造业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力装备、机器人、医药、医疗器械制造、高端消费品制造等领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二是互联网将成为制造业转型主要驱动力。下一代通信网络、工业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高端服务器、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等领域将是机会所在。三是绿色发展将成为制造业在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储能装备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表示,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内需市场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对持续拉动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据悉,一系列新的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将会在年内陆续出台。
转型升级路还很长
如何平衡劳动力和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向质量、服务、品牌等方面发展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企业的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可是制造业生存的根本,但目前面临产能过剩,技术不够过硬,用工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关键。
智能化改造工程是十个重大工程包之首。日前,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要依托系统设计集成企业,联合制造、软件、互联网等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围绕设计制造全过程建立智能制造技术验证体验中心等。
同样,高端装备发展工程包的提出,将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海淘”、“代购”的迅速发展,也警示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必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为此,工信部今年年初就提出要打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发力中高端,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事实上,不少制造企业已经走在转型的路上。以家电制造企业为例,老牌家电海尔集团也开始“华丽”变身,除了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孵化新产品之外,海尔构建开放创新平台(HOPE平台),把企业作为互联网的节点,开放整合全球客户、供应商、物流、服务等资源。
对于空调业“霸主”的格力来说,面对营收下滑的事实,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格力年报中提到,在家电行业整体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格力集团着力转型,主导产品升级,提升内部管理,严控实抓费用、成本。在销售渠道上,家电销售正进入电商化时代,家电行业销售份额从线下销售渠道急剧向线上转移。
对于消费品行业企业来说,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要。加快家电、家具、制鞋等领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
在食品、药品等行业,要加快推动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开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瞄准国际标杆企业,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品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企业影响力。
业内人士指出,如何平衡劳动力和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向质量、服务、品牌等方面发展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困难已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荷西)
2016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