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圆珠笔、中性笔很多,也很好用,但是我喜欢用钢笔写字,想念上学时用钢笔写字的感觉,同时也怀念当年修钢笔的趣事。”昨日上午,市民周建对记者说,许多同龄人都和他有同样的情怀。
一支钢笔修了又修
周建说,二三十年前,大家都崇尚节俭,钢笔坏了能修则修。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当换完笔尖、笔杆和皮胆,几毛钱费用、几分钟时间,一支损坏的钢笔就获得“新生”了。
“以前,每个上学的学生都希望拥有一支好钢笔,但钢笔难免出毛病。”周建称,钢笔坏了不舍得买新的,就去找修钢笔的人修一修。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修钢笔的人在学校门口摆摊。他曾经有一支钢笔修了好几次,最后不能用了才丢掉。
一辆二八自行车,车把前挂一个小箱子,箱子外写着“修钢笔”的字样。修钢笔的师傅往往穿一身中山装,靠在自行车上等生意。一放学,就有学生围在修钢笔的车子旁,一是想修自己用坏的钢笔,二是想看看师傅如何“妙手回春”把钢笔修好。
周建感叹,那时候,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有知识的表现。
梦寐以求有支钢笔
和周建有支钢笔坏了可以修一修相比,小时候家在农村的陈敏没那么好的“待遇”。陈敏说,小时候家里穷,别说钢笔,连铅笔都要反复央求父母才能买。后来到市区生活,看到有的同学用钢笔写字,她做梦都想拥有一支钢笔。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陈敏的表哥回家探亲。表哥穿一身中山装,左上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陈敏第一眼看到就特别喜欢,恨不得马上摘下来据为己有。书读不进去,饭吃不下,陈敏的两只眼睛一直盯着表哥口袋里的那支钢笔。
不敢轻举妄动,陈敏就背地里找到母亲,让母亲帮自己向表哥要那支钢笔。愿望实现后,陈敏兴奋不已,不但自己缝了一个布笔套,还用绳子挂在脖子上。
“上学时,我故意带着笔套在班里晃悠,想引起同学的注意,吸引大家的目光。”陈敏说,每每想起这件事,她都觉得十分好笑,但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把笔装好后,拿在手里,一会儿放在鼻子上闻闻,一会儿放在脸颊贴贴,爱不释手。
后来,这支钢笔成为陈敏的心爱之物,一直用到上高中。笔尖粗了,到修笔的那里换个笔尖继续使用。陈敏十分珍爱这支钢笔,经常用软纸擦拭,小心翼翼地使用,真心真意地爱护。
更新换代退出市场
随着签字笔、水笔和电脑的普及,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在市区很难找到修钢笔的人的身影。
“那时候,我天天看他修钢笔,当时决定毕业了干这一行,最后被父母制止了。”家住驿城区新华街道新华社区的刘峰对钢笔也有难忘的回忆。小时候,刘峰的父母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小商店,当时一个修钢笔的大爷经常把摊摆在商店门口。每次刘峰都把大爷修钢笔的经过看个仔细,可到现在他也没掌握修钢笔的诀窍。
当时流传一句玩笑话: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那个修钢笔的大爷告诉他,焊在钢笔尖上的小圆粒,直径不到
刘峰说,早些年,中性笔没有出现的时候,钢笔是许多人工作生活的必需品。那个时候,大家经常看到修钢笔的师傅走街串巷揽活儿。随着时代发展,修钢笔这个行业已经渐渐退出市场,这门手艺渐渐消失了。
2017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