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牌”缝纫机、“金星牌”电视机、“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英雄牌”钢笔……这些大名鼎鼎的“上海制造”,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成为“优质”的代名词。而这金字招牌的背后,凝聚的是一代又一代“上海工匠”的创新智慧与辛勤汗水。
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上海是产业工人的摇篮,也是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地。早在开埠之初,学徒培训就一直是旧上海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一些技术比较复杂的行业,在全部雇佣的工人中,学徒最多的时候占到70%—80%。1949年前,全市有商业、工业、农业、土木、医疗、家政及其他方面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实习班300余个。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快速发展,培养出的“上海师傅”逐渐在全国声名鹊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的技师制度,完善了工人技术培训体系,调动起广大工人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在此效应作用下,全市技工的技术等级水平从1979年的3级提高到1990年的4.2级,上海工人迅速成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工匠精神”渐入人心,“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至2016年末,上海已拥有技能劳动者38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
路径多样,主体多元,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其中职业高中28所、中等专业学校54所、技工学校7所,共有在校生1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2%;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30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高职学院)22所,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14.2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8.2%。此外,设有95个遍及城乡、布局合理、覆盖主要产业、惠及广大市民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621个中职教育专业点,505个高职教育专业点,逐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基本符合上海产业发展要求。
当前,上海正在探索建立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纵向衔接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拓宽中职到专科、专科到本科衔接渠道,构建通畅的生涯发展通道。目前,已推动实施“中职—高职”“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试点,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截至2016年底,中高职贯通培养达到143个专业点,中本贯通培养达到38个专业点。
从我国现实来看,对于技能人才和技能工作,一部分人还存在一些偏见,往往是“说起来很重要,现实生活中离不开,可打心眼里瞧不上”,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技工院校。为此,上海还努力扩展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建立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通机制。依托互设课程、职业体验日活动等深化普职渗透;通过职业培训、学分银行等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中小学生们因此走进了中高职院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每年,都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走进中高职院校,体验职业项目,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
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和能力,上海还积极探索国际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推进一流专业和示范品牌专业建设,并建立“名师培育工作室”和市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覆盖全体劳动者
近年来,上海通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开展专项行动等多种方式,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海通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工作。鼓励大企业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对自身具备培训能力、有职工培训需求的企业,鼓励企业结合生产服务实际情况,自主开展各类职工职业培训,并利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费补贴。自2011年以来,本市每年有5万多户企业自主开展职工培训并享受了职业培训补贴。针对中小微企业,则通过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培训对接服务。
上海还积极发挥社会培训资源作用,培育健康的职业培训市场。职业院校、民办非企业性质的职业培训机构、经营性职业培训机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经营性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等各类社会化培训的实施机构各显其能。2015年,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与蓝带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上海蓝带厨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引进了蓝带料理和糕点制作技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铭尔传(上海)餐饮文化技能培训有限公司已分别获得营业执照(筹建),其中普华永道经评估通过已正式开业。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上海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企业新型学徒制采用“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不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海以基地为依托,以技能大师为引领,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相继推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资助、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等系列举措,携手企业助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从2011年起,上海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重点院校,分批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仅积极开展本行业企业职业培训,而且面向社会开放,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目前,上海共认定了8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12家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覆盖了本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领域。截至2016年底,本市累计安排对培养基地的建设资金达23.3亿元,已建成或改造实训基地(点)100多个;培养基地每年开展职工培训达25万人次,累计开展培训达96万人次。
2010年,上海在全市企业推动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完善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在首席技师制度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开展技术创新、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工作。2012—2016年,本市已建立并资助12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已有28个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0%的大师工作室已完成了带教培养技能人才8名以上目标;各工作室均已完成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一批专利,获得市级、国家级、国际奖项,合计创造经济效益达19.8亿元。
高标准、成体系培育“大国工匠”
至2016年末,上海拥有技能劳动者38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随着“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大国工匠”成为当务之急,今后一个阶段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也迎来了宏大远景。
接下来,上海将牢牢把握新时期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对标创新转型和产业结构提升对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一批知识技能更新、创新能力突出、参与国际合作交流、职业素养优秀的技能人才,为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上规模、成体系、强合作、高标准。到2020年,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万人左右,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万人—15万人,且中高职、中本贯通培养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的30%和10%;推进“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职业教育集团覆盖90%以上的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超过50%,开拓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试点30个。 而在职业培训方面,上海将多措并举,促进劳动者素质普遍提升、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技能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共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其中农民工与外来从业人员培训10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20万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5万名(每年新增1万名);到2020年,力争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接近35%,逐步形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分布的总体格局;实施新一轮首席技师千人计划,新培养和追加资助1000名首席技师;新建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00个。
2017年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