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认辉柏嘉和施德楼,虽然公司发的是思笔乐。
早上端着咖啡回到办公桌前的时候,余光瞄到显示器前一排长长短短的物事。
其实每个设计师对这一排东西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铅笔。
不只是铅笔,也有设计师乐意用圆珠笔,当然,也有每个设计师都离不开的马克笔,个把比较自信的还乐意耍一耍中性笔或者水性笔,甚至还有用钢笔的。毕竟高水准设计师的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一草一木,皆可为剑。
只是,这些“剑”,似乎更像炮灰,或者……药渣?在无数刷图的夜晚后,被用到不足手掌长度的铅笔如流水一般被丢进垃圾桶,然后被我们遗忘,去库房拿一堆新的。
它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于是,写了这篇“工欲善其事”,算是纪念一下这帮默默牺牲的家伙。
在说设计师都极为熟悉的水溶性彩铅之前,我们先看看正经的石墨铅笔。
石墨烯: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我们今天熟悉的各种书写绘画工具当中,铅笔的起源绝对是一朵纯天然的白莲花。相比之下,钢笔(严格意义上说是“自来水笔”或者“Fountain Pen”)起源于蘸水笔,但他们所使用的耗材墨水的核心元素色母,则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人工制造的;滚珠笔自不必说,滚珠的制造到今天都是折磨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包袱。唯独铅笔,最初的铅笔,就是最原始的矿石,捡起来就用,只是到后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才渐渐开始引进工业标准,变得愈加复杂。后来的自动铅笔更是文具当中将精美的机械质感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品类。
根据某些资料,石墨是1500年被发现并被牧羊人用于书写标记的。然而——石墨可没这么年轻。碳是地壳分布最广泛、含量最多的元素,而石墨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碳单质。想也不可能在16世纪才进入人类的视野。实际上,石墨进入人类文明的历史,那是极其的久远。早在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使用石墨来装饰陶器的用途了。
现代意义上使用石墨,倒确实是起源于16世纪,在英格兰巴罗代尔,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露天石墨矿,那时候石墨倒也确实是被切成条用来在羊身上写写画画的。
最早、最原始的“铅笔”,诞生了。那真是相当的纯天然,挖出一块石墨矿石,简单切割成条就可以了。
只是,这种矿物叫什么名字?
“石墨”,或者说“Graphite”,那是18世纪才出现的名词。在这之前,人们管这种矿物叫“Black Lead”,黑铅。因为它像铅一样很软,可以在纸上画出痕迹,却又黑得多。而大规模的石墨矿藏则被称为“plumbago”,词源是拉丁文当中的“plumbum”,也是铅的意思。
说来也有趣,今天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将这种矿物相关的书写工具和毫不相关的金属铅关联起来。我们管石磨制成的书写工具叫“铅”笔,而英文里虽然“Pencil”和铅笔没什么关系,但是铅笔的铅芯却一直被称为“Lead”。
于是总有一些爱咬铅笔头的小旁友会被教育:别咬,会铅中毒的……
1789年,终于有学术人士看不下去铅的苦恼了。为了和这一重金属元素区分,德国地质学家AbrahamGottlob Werner将这种碳单质矿物定名为“Graphite”,彻底撇清了石墨和铅在名称上的关联。而“Graphite”——石墨这个词,也就沿用至今。“Graphit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Graphein”,是“Graph”(书写)的衍生词,意为“拿来写字”。这倒也确实契合了石墨的最重要的用途之一。(说魔改ATI显卡的那个别跑!)
不过维尔纳虽为水成学说创始人、地层学说重要推动者、地理学与地质学大家,却打死都想不到虽然他用“Graphite”这个词向世界以160分贝的音量宣布“石墨不是铅!和铅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几百年来,大众似乎压根就不买账,依然“铅笔”“Lead”之类的这么叫。维尔纳大概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吧。
天然石墨的硬度……呃,在莫氏硬度的定义当中,天然石墨和滑石一起被用来定义莫氏硬度的1级,它们是天然矿物中最软的一类。很轻易就能切成条,变成方便的书写工具。但是也正因为它太软,手一摸就能蹭下来很多石墨颗粒,把手染得黢黑。加上强度严重不足,非常容易折断。于是当时常见的作法是用绳子将石墨棒缠起来,或者用羊皮包起来,这样第一可以不脏手,第二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铅笔”的强度。
1560年左右,一对意大利夫妇SimonioBernacotti和LyndianaBernacotti开创了历史。他们将石墨棒夹在木头槽里,在用一块木板封住木槽,这样就将一根石墨棒夹在了木头里面。
没过多久,更加先进的技术旋即出现——使用两片开圆槽的木片,然后将石墨棒夹在其中粘结起来。这种工艺和现代铅笔已经基本一样了。
百年老店
英格兰坐拥欧洲优质的石墨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垄断着欧洲的铅笔生产。而且几乎是一本万利——开采石墨-切条-用绳子或者羊皮包一下就愉快地出售了。
时至今日,在英格兰的石墨产区仍然有这种原始的铅笔出售——绳子或者羊皮包原生态石墨条。但是写感……可以自己找一个9B铅笔试试,比那个还软。
相较于英国,欧洲大陆也有另一个重要的石墨产区——纽伦堡,当时这篇疆域处在普鲁士-奥地利的控制之下,1815年这片区域成立了德意志联邦,1871年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统一联邦全境,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姑且将这片地方就叫“德国”吧。德国人没有单纯地切条卖石墨棒,而是开始搞一些事情。1662年,在重要石墨产区纽伦堡,匠人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工艺来处理石墨——将石墨磨成粉,和硫磺、锑混合在一起烧制,最后制成了一种比较坚实、规整的石墨棒。采用这一工艺的匠人当中就有一位,叫FredrichStaedtler。
而就在1761年,纽伦堡地区有一个橱柜工匠叫Kaspar Faber发现做铅笔也挺有意思,于是开了个小作坊,生产木制铅笔搞副业。结果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250年过去,这家堪称活化石的文具公司依旧坚挺无比,它就是铅笔的定义者——Faber-Castell,辉柏嘉。Logo下面一行小字Since 1761字号不大但是霸气侧漏。再看看商场里那些买衣服的,Since 199x甚至20xx的都好意思贴出来,丢人……
如果对1761年没感觉的话,在地球另一边,咱们管这个年份叫“乾隆二十六年”。看辈分,辉柏嘉和月盛斋、天福号、小肠陈相当。
相较于英国和当时的“德国”,法国相对惨一些,他们的铅笔全靠英德两国进口。偏偏他们的皇帝(纠正:当时还不叫皇帝,而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严谨地政治正确)拿破仑比较不安分,想着能不能统一欧洲全境,于是,这位军事强人在欧洲发动了规模宏大的拿破仑战争。这场战争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极为巨大——火炮技术一日千里,导致欧洲热兵器技术很快超越了数千年来一直盘踞人类军工黑科技顶峰的中国,这也才有了后来的中国近代史;欧洲的兵制从义务兵制切换到征召兵制。但是对于法国来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没铅笔用了。
英格兰、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在战时可不会再向交战国出口铅笔。于是,拿破仑下令在法国境内寻找石墨矿,不信我法兰西无石墨!
结果,找是找到了,但是那品位简直没法用。终究法国还是有人才的。Nicolas-Jacques Conte就是这么一位,堪称多才多艺:画家、飞行家(开氢气球的)、军官。但是他今天最大的头衔——现代铅笔发明人。
康德开发了一种特别的“康德法”,利用水洗石墨,去除法国产石墨当中的杂质,再将石墨粉末与黏土混合烧结。1793年,康德成立了自己的铅笔工厂。命令他制造铅笔的法国皇帝早已死在圣赫勒拿岛,但是Conte的铅笔工厂存活至今,你们是可以在某宝或者亚马逊上买到Conte品牌的铅笔。
随着康德法的广泛流传,德国、意大利的铅笔作坊也迅速采纳了这种全新的制造方法,麻烦的纽伦堡法很快就被抛弃了。但是康德法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黏土和石墨的配比。这个参数如果不控制好,就会导致最后出产的石墨棒浓淡不一,而当时行业尚未对此有任何标准。这时候,伟大的辉柏嘉第四代掌门人Lothar von Faber闪亮登场了。辉柏嘉成为铅笔行业最伟大的厂商也就起源于此。
HB标准
只要我还活着,我的工厂就是世界第一。我也希望我死后,这个成就仍然能保持下去。——Lothar von Faber男爵,1860年。
Lothar von Faber在1839年接手了家族企业辉柏嘉。
而在当时,德国制造的铅笔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却被认为质量不及英格兰铅笔。Lothar花了大力气解决铅笔的质量问题,最后出产的结果是德国最高品质的铅笔。而为了纪念自己的祖父Anton Wilhelm,Lothar将他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和家族的姓刻到了铅笔上——A.W.Faber。
这是史上第一件带有商标的书写工具。
而铅笔最重要的原料——石墨矿,被认为是德国铅笔受制于英国铅笔的关键。于是在1856年,Lothar von Faber斥巨资收购了西伯利亚一处优质石墨矿。
这一下鸟枪换炮,辉柏嘉推出了西伯利亚铅笔。而在制造西伯利亚铅笔的时候,Lothar von Faber提出了一个改变产业历史的观点——铅笔的硬度标准。
根据不同的石墨/黏土配比,辉柏嘉界定了不同的铅笔硬度等级,从9H-9B不等,西伯利亚铅笔凭借极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质量上将英国铅笔全面碾压。辉柏嘉终于从一个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的小作坊,转变成了至今都不可撼动的文具帝国。在辉柏嘉250周年时,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专门发视频祝贺这家百年(两百年?)企业的生日。
至于辉柏嘉服务过的名人雅士,简直灿若繁星:
梵高曾经向另一位荷兰艺术家Anthon van Rappard强烈推荐辉柏嘉铅笔,华纳兄弟的著名艺术家Chuck Jones的手稿,也多是用辉柏嘉完成——不认识Chuck Jones?他曾经创作过《猫和老鼠》当中很长一个系列,以及兔八哥。
设计领域,一直钟情于辉柏嘉也大有人在,Ferdinand Porsche一直喜欢用辉柏嘉Polychromos彩铅,而老佛爷卡尔·拉格斐则很喜欢Durer系列水溶性彩铅。甚至和辉柏嘉一起推出了联名铅笔套装KarlBox。
纽伦堡双雄
前面提到了一个小作坊的坊主FredrichStaedtler。被扔在后台这么久也实在是不好意思。他的小作坊至今也还在纽伦堡,而且已经成长为足以和辉柏嘉分庭抗礼的另一个文具巨头——施德楼。
尽管施德楼声称自己的工厂是在1662年成立,比辉柏嘉还早将将一百年,但是普遍认为施德楼的建厂时间是1835年,晚于辉柏嘉。有趣的是,这场争论竟然最后落得法庭说话的地步。最后法官发话了:根据纽伦堡的地方法律,虽然Friedrich Staedtler可能更早开始制造铅笔,但是Staedtler作为公司存在的历史,理应从1835年算起。而Kasper Faber的作坊由于一开始不在纽伦堡城内(在城郊的Stein),不受纽伦堡地方法律的节制,可以从1761年开始算历史。
于是,辉柏嘉便赢得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具厂商”的称号,施德楼貌似战败了,而且是很冤大头的那种。但是,毫无疑问,在今天的德国文具产业,辉柏嘉和施德楼都是举足轻重的两大超级巨头,但是他们的运营思路、产品线大部重叠的同事又有非常微妙的区别。碰巧,又都在纽伦堡发家,1835年施德楼建厂的时候,辉柏嘉距离施德楼的距离仅有10公里不到,简直是针尖对麦芒的两大冤家。
但是,两家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辉柏嘉和施德楼今天都是巨型跨国企业,但是,辉柏嘉的工厂已经遍及全球,并且绝大多数产品都不是在德国生产,比如刚刚进入国内的True Gel中性笔,产地就在马来西亚。但是施德楼则不然,他们80%的产品至今仍在纽伦堡工厂生产,并且骄傲地贴上了“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今天辉柏嘉仍然是家族所有,掌门人Count von Faber是Kasper Faber的第八代传人。而施德楼早已脱离了Staedtler家族,目前是一个私募基金控制。
进入新千年的辉柏嘉动作频频,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线,扩展新的市场,而施德楼反倒保守得多,他们甚至尽可能拒绝银行贷款,采用更为缓慢的扩张方式。产品策略也更加保守。著名的925系列自动铅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0年不变的设计、极为低调的定价策略,在925 95和925 85过于激进导致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果断砍掉。这也和施德楼保持纽伦堡本地生产的策略有关。德国本土高昂的制造成本不允许他们过多去冒险。
至于施德楼的铅笔,还用多介绍吗?蓝杆和黄杆,黄杆是印尼生产,蓝杆到现在都是德国原产,黄杆在随便一个文具店就有卖,1元一支,蓝杆稍贵,4元一支。论熟悉程度,恐怕仅次于绿色的中华。
高考回忆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华铅笔无疑是最熟悉的铅笔,又以2B规格最为熟悉——试问谁没涂过答题卡?
中华铅笔系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出品,而中铅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在19世纪末,也就是施德楼和辉柏嘉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的铅笔市场基本以英国和德国产品为主。1932年,中国商人收购了当时一家位于九龙的英国铅笔工厂,定名为大华铅笔厂。这是中国第一家铅笔工厂。1933年,北京的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相继出现,但是同样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在市场上毫无作为。
1934年,一批有志于发展中国文仪用品的国人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将规划中的工厂定名为“中国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初始资本为银元5万元,章伟士、吴羹梅负责筹建。
吴羹梅,留日人士,曾因组织针对段祺瑞政府的学生运动被同济大学开除。1933年回国。在当时反对洋货,提倡国货的大潮中,发起筹资,建立铅笔厂。他大声疾呼:
铅笔在各种文具品中占重要之位置而与小学生关系又切。查海关贸易报告,去年(1932年)铅笔输入我国者,达150万金单位之巨。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
虽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
1935年,在吴羹梅与好友章伟士的不懈努力下,中铅公司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己制造铅芯、铅笔板、笔杆和外部加工的全功能铅笔工厂。1942年,中铅大力宣传自己的铅笔是“中国技师、中国原料、中国资本”制造,同时将潘公展手书“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大字印在铅笔上,并与当时的永安、先施、大新三大家百货商场合作,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很快便在上海占据了一席之地,迅速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
抗战期间,中铅公司搬迁至重庆,虽然在重庆轰炸期间有工厂、仓库等重要设施中弹焚毁,损失惨重,吴羹梅本人甚至被炸骨折,但是中铅公司依然顽强发展,吴羹梅也缠着绷带回到工厂,恢复生产,并在1942年专门投资,建立化工工厂,为铅笔提供油漆。
抗战结束后,1946年,中铅公司迁回上海。解放战争期间,受到战争影响,中铅一度 ,但是在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仅仅两天,中铅立即复产,并且在建国后获得政府贷款,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财政压力。
1950年中铅公私合营改造完成,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铅笔一厂正式成立,并且与1992年正式上市。
今天,中华铅笔已经成为国内铅笔市场当之无愧的龙头。质量不输辉柏嘉与施德楼,价格却极为低廉实惠。一支基本款绿杆中华101售价不到1元,而黑红杆的中华高级铅笔也不过1元出头,比起施德楼的高端系列MarsLumograph或者三菱9800实惠得多。每一个中国的小孩,在提起笔学写字的时候,手中往往是一支中华铅笔。
要有颜色!
对于设计草图的工具来说,什么要素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虽说高手的境界是“草木皆可为剑”,筷子蘸汤在餐巾纸上都能画图,但是想要趁手,还是得有一些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浓淡、粗细有很丰富的变化。而石墨铅笔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
也许有人会奇怪:不会吧,素描不都用铅笔的嘛?
嘛,素描不都得准备一堆各种不同硬度的铅笔的么?更何况素描挥洒的空间比画草图大得多吧,更何况素描的真·利器乃是炭条。
而这时候,一个相对比较新兴、深究起来历史却更为古老的工具就可以发挥自己的长项了——彩铅。
这个看似矛盾的形容其实并没有问题。现代彩铅的出现比石墨铅笔要晚一些——晚至19世纪,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彩色绘画工具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然,要文献记录是没有的。但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家确实使用一种彩色绘画工具。这种绘画工具是将颜料粉末与蜡混合在一起,冷却压条,形成了一种蜡基的彩色粉笔。这就是最古老的彩铅的雏形。
现代彩铅据记载发明与1834年,是一种油性彩铅,而发明它的就是纽伦堡著名铅笔厂商施德楼。但是初期的彩铅并没有用于艺术和设计,而是用于标记。类似于老师批作业或者写账本一类的用途。因为颜色不同于石墨铅笔的黑色而较为醒目。
真正用于艺术用途的彩铅还要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才出现,1924年,辉柏嘉与另一家至今都很活跃的瑞士铅笔厂商凯兰蒂(Carand’Ache)几乎同时开始生产艺术彩铅,随后,贝罗尔、德韵等厂商迅速跟进,现代艺术用彩铅也就迅速发展起来。
现代彩铅的主要结构和石墨铅笔是一样的——笔芯粘结在木杆当中,区别就在于笔芯。石墨铅笔是石墨粉末和黏土混合烧结而成,而彩铅则是色粉混合基料压制。按照基料的材质,又可以分成水溶和蜡质两种主流。水溶性彩铅使用最为广泛,它的基料可以溶于水,画完之后可以用清水加以浸润,可以形成类似水彩的通透效果。而蜡质彩铅则更接近于蜡笔。
当然,设计师使用彩铅并不是看中了水溶彩铅的“水溶”特点,而是看中了彩铅的调子变化范围极广的特点,可以画出非常有韵律的线条,相比之下,其他的笔都差些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彩铅是现在设计师最常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手绘的入门工具。
环保目标
多年以来,需要消耗大量木材的铅笔工业一直饱受环保人士的批评。事实上,各大厂商正在进行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辉柏嘉与施德楼在消耗木材的同时,也将大量资金花在森林种植上。目前,辉柏嘉已经实现了每年种植的树木大于每年消耗的树木。
另一方面,新的材料也一直在尝试当中。除了最传统的木杆,施德楼已经开发了一种新的杆材,称为WOPEX,可以将废木材转变成适合铅笔使用的杆材。
另外的尝试,如使用废纸包裹铅芯、使用塑料当铅芯的产品也早已面世。不过因为废纸和塑料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废纸难以像木头那样很有效地保护铅芯,而塑料则在易切削的特性上不及木材,所以前景并不及WOPEX那样光明。
当然,也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已经存在。
虽然大多数美术老师对这个解决方案深恶痛绝。
这就是下一篇我们要说的自动铅笔。
2017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