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制造业品牌整合力亟待加强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究其实质是各方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食物链中的顶端之争,这一顶端之争的具体表现就是品牌之争。其中,制造业品牌强弱极为重要,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标志。


中国制造业品牌从长期的让世界制造业品牌 “打进来” “请进来”的历史背景中,正在实现向世界“走出去”的华丽转身,这一转身是历史的惊艳,但是面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无疑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中国制造业品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愈加困难,知识产权之争日益凸显,一些国家以其先发的知识产权优势强化对中国制造业品牌低端锁定,实现知识产权垄断,但中国在食品饮料、制药和家用电器等局部领域强势崛起,不仅在知识产权方面拥有一定话语权,而且在行业标准方面也拥有话语权,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战略遏制与反遏制,突出地反映为规则、高附加值、产业控制权和市场覆盖率争,包括产业品牌文化以及品牌标准之争等,即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交互的全面竞争。


二是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提炼与践行还较为简陋。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兼容我国传统乡村价值以及传统工业价值,而且突出地反映为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容,包括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收并蓄。因此,中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是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世界制造业品牌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但这一载体的标识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知晓度还较为初步。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世界塑造还较为粗糙,有待国家、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以合力之姿精心塑造。


三是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整体性合力有待形成。推动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其他行业品牌建设一样,包含开放、创新、产权、优质、工匠、制度、财税政策、资本、知识产权保护、传播、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等一系列关键词。面对现实与未来,对这些深刻影响制造业品牌发展的关键词,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进行再审视再归纳,形成推进我国制造业品牌进行全球化扩张并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整体性体系结构。


四是在全球制造业品牌食物链的顶端之争中,我国目前还较为缺乏全球一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品牌以及全球领先的企业品牌。制造业品牌的顶层设计缺乏、基础性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标准监管缺失、要素成本上升过快、相互间恶性竞争等问题极其突出,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具体经营中品牌意识缺乏、品牌运作能力过弱。制造业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语言的锻造、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力以及相关产业的整合力等亟需提高。


为应对挑战,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应着眼长远,大力推进制度支撑、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质量和标准等制造业品牌核心要素的能力提升,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充分重视战略应对,加快形成制造业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制造业品牌文化谱系,为中国制造业品牌的全球布局给予文化支撑。


二要充分重视法治建设,持续促进制造业市场要素在法律保护的框架下实现自由流动。


三要重视政策支持,侧重具有技术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单个企业品牌走出去向产业集群品牌走出去转变,在促进全球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作出中国贡献。


四要充分重视创新驱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夯实前沿性基础研究,拓宽制造业创新领域,推动企业把握最新技术趋势,着力支持形成制造业品牌良好发展的创新生态。坚持在全球范围内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新需求,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占领全球市场制高点的颠覆性技术涌现。实施细分领域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研发策略,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设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以及面向未来的世界级制造业大企业品牌、独角兽、隐形冠军。


五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质制造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全球著名的工匠品牌以及企业家品牌,让制造业品牌打上鲜明的中国人文烙印,切实改变中国制造品牌 “质次价低”的负面影响,展现 “质高价优”的崭新的品牌形象,让中国制造业品牌深入人心。(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姜卫红)


转自:中国工业报


2019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