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书写的主要工具是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通常称之为文房四宝,既能书写,又能作画。“文房“”之名起源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专指文人书房之物,文房之物出了我们所知道的笔、墨、纸、砚以外还有笔架、笔筒、印章、笔洗、墨床、砚滴等。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古时笔毫的原材料都是从各种动物身上去的毛发,有兔毛、羊毛、鹿毛、鹅毛、鸭毛、狼尾等,笔管的材料有水竹、棕竹、紫檀木、檀香木、楠木等木制材料,或是象牙、犀角、牛角、等动物制品,还有像玉、水晶、琉璃、金、银等物品制作。最早的毛笔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从发现的史前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中可寻觅到用笔的迹象。早在夏商时期都已经有原始的笔了,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只是不像毛笔这么书写方便,形状是各式各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的笔了,且名字多样,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一统大业后统一叫笔了。
墨在一开始时不是人工创造的,一般是用天然墨或是半天然作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甲骨文、竹木简牍等都是用的天然墨。人工制墨最早出现到汉代,原材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用模具。根据《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到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齐民要术》中写了一篇关于制作墨的《合墨法》。墨在古代大致分为御魔、贡魔、自制墨等。在唐代末期已专门生产供皇室使用的御墨。贡墨是官吏们请墨工制造并进呈皇帝的墨,均署有进呈者名款,有的同时署有墨工名款。自制墨是按造墨者的意愿所制,多为官吏、士绅、书画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选料精致,亦属收藏中的上品。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给古代及其现代的意义非凡。纸的发明结束了以缣帛、竹木贵重和笨重的不良特点,在西汉时已经开始了纸张的制作。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纸是在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元代时期,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又兴旺发展起来。
砚的起源比其他三件更早,在约在殷商的初期,笔墨砚有了雏形。当时是直接蘸石墨书写,但多有不便,后来把石墨研磨成汁,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我国传统有四大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砚的种类繁多,以材质来区分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清代御用砚为松花砚,因产自因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名。松花砚石以绿色为主,常为立裁以取其刷丝纹理。另松花石亦有黄、白、紫、黑等色,黄色常用于配制石盒,紫色可制砚亦可用于配制砚盒。用于配制砚盒的松花石中,除用纯色外石,易挑选黄白、紫绿等色相间的石头,进行俏色处理,巧雕花纹,砚盒精美绝伦。砚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选料、设计、造坯、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一方古代名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国际古玩市场上,一方古代名砚的成交价高达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真可谓“价胜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