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

  民间商会的发展和自主治理的空间具有较大的弹性

  在我国,尽管目前每千人拥有的社团只相当于法国的1/90,美国的1/40,但从历史上看,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截止2005年底,全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已经达到31.5万个。更重要的是,这些社会组织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关注作为公民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协会与商会(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为行文方便,这里不作区分)的发展。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14条中提出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同年1月和6月,温州市与深圳市相继出台文件,明确要求行业协会从人事、机构、财物和职能等方面与政府脱离,实现行业协会的真正“民间化”。这些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对商会的作用及其独立性的认识与实践有了新的重要发展。

  相比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商会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这主要因为我国的现代经济体系建立时间不长,现代意义上的商会建立时间更短。商会的发展以经济发展的程度为基础,商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为前提。而商会对资源的集聚和利用、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政府打交道的能力和习惯也都需要逐步积累和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商会的发展还存在着区域上的不平衡性,其中以浙江省温州商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吴敬琏先生曾指出,温州商会是“真正的民间商会”。有学者更是认为,在我国,“除了温州有几家像样的行业协会外,大量的行业协会都死而不僵或僵而不死。”还有论者认为,温州商会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温州商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具有现代意义的温州商会实际上始于改革开放。1997年,国家经贸委在温州等四个城市的行业协会试点工作使温州商会的发展步入了正轨。在1995年第一家外地温州商会(昆明温州商会)成立后的短短几年间,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成立了外地温州商会,温州商会走向了全国。而2001年以来温州商会在处理眼镜、打火机和制笔行业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开始走向国际化。在今天,大多数温州商会能够依靠自己的财力而不是政府解决办公场所与办公开支,并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组织章程,能够在组织形式、人事安排、决策机制等方面保持商会的独立性,具有了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在温州,人们习惯把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的称为行业协会,而由工商联(总商会)主管的称为行业商会。温州商会的特征之一就是,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行业商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同时,二者在运行过程中日益趋同。这种趋势的形成,既源自于政府在文件中一直把行业协会与商会等同对待,赋予它们等同的职能,也源自于政府越来越强调它们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温州商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工商联(总商会)对民间商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商联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和民间商会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工商联凭借其政治地位,使它主管下的行业商会会员有更多机会通过人大和政协会议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工商联又扮演着政府部门与行业商会之间的缓冲带角色,减少了直接来自政府部门的指令和压力。目前温州103家市级行业协会和商会中有24家是工商联主管的,33家由市经贸委主管,其他46家的主管单位分布在多个党政部门。工商联主管的商会虽然数目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具民间性的。

  除了行业协会(商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支持也是温州商会独领风骚的重要条件。在历届政府一脉相承的务实政策庇护下,温州私营企业得到发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得以成功,温州商会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也得以发扬。温州市政府1993年就开始赋予烟具协会同行议价制约权、新型产品维护权等四项管理实权。1999年,温州市就颁布了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而上海同类文件的颁布实施是在2002年,深圳则是在2005年。2005年温州市规定“行业协会”从人、财、物等方面独立于党政机关。

  从我国商会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可以看到,民间商会的发展和自主治理的空间具有较大的弹性。民间商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有着重要关联,民间商会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活跃程度远比中西部地区大,但这种联系并不是绝对和单一的,它还受经济成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商会出现在温州而不是上海、广州或者深圳就是证明。民间商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影响程度,是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同时还取决于商会、企业与政府三者具体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博士


2006年0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