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尚志市元宝村元宝山制笔有限公司的时候,厂长于宪臣正忙着和工人一起装车,一车彩色铅笔即将发往义乌,再出口到多个国家。“先让雪春领你转转吧。”雪春姓赵,是小说《暴风骤雨》里“赵光腚”人物原型赵玉林的曾孙,是于宪臣的得力助手。
从“暴风骤雨”的年代走来
“1970年左右,我在生产队当副队长,张金宝任队长。那时候真穷呀,干一天活还要倒找生产队8分钱。”于宪臣和大家一样,那个时候工作并不是很积极,“干多干少一个样”。雪春的母亲艾厚萍就是在那个年代嫁到赵家的,“当时我爸不同意,他家太穷了。”艾厚萍说。
1978年,村支书张金宝从关内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在全国推行。张金宝意识到,元宝村贫穷的问题可以解决了。那一年春节,于宪臣和村民们家家赶集,买回了久违的新衣服,脸上乐开了花。解决了温饱的问题,脑子活胆子大的张金宝又开始琢磨“以工富农”,于宪臣抓住了这次机遇。
1986年,元宝村靠干部集资创办第一家小木农具加工厂,于宪臣任厂长。1992年,他听说做铅笔板很赚钱,便四处学艺,“有时要乔装打扮成客户,人家才能多跟你说点。”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工人们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铅笔板。1993年,元宝山铅笔厂诞生了。于宪臣不惜重金从南方聘来了技术员,以后在产品研发上再没走过弯路。艾厚萍和丈夫赵发清是厂里的第一批员工,“印象最深的是铅笔厂发工资的日子,我们在办公室排着长队领工资,大家兴奋啊,厂长不时大声喊着排好队排好队,领了钱我们就直接去赶集了。”在铅笔厂工作的二十几年里,赵发清一直负责给厂里开车,从手扶拖拉机到大解放再到小轿车,“车越开越高档,住的地方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元宝村的支柱产业
如今,作为元宝村的龙头企业,元宝山制笔厂每年铅笔产量1.5亿支,90%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国家。“老书记(张金宝)有一句话,要想过得好,一年起365个早。我确实是这样做的,每天凌晨四点就坐在电脑前了。赶上了好时代就得好好干,工人多是举家在我这打工,厂子发展搞不好直接影响他们全家的生活水平。”于宪臣告诉记者,“上个世纪末我们做铅笔板很有优势,首先就是人工的优势,其次是原材料的优势,我们村紧傍着林区,身边有元宝林场、万山林场、一面坡林场,又紧邻苇河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延寿林业局,从木制品加工入手创业,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同时,在村里的支持下,在于宪臣成功经验的感召下,村民也都纷纷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元宝村为中心的尚志铅笔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最多时候有40多家。还有村民开始探索异地投资办厂。到2002年,已有9户农民在虎林、方正、东方红、密山、宾县、伊春、佳木斯投资创办了规模化铅笔板厂。截至2014年,元宝村有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的企业28家,年产铅笔18亿支,占全国总产量的25.6%,生产的铅笔板占全国总产量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铅笔之乡”。小铅笔成了村里的财柱子,让很多和赵家一样的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就是这样,元宝村与铅笔结缘进而走上了致富路。于宪臣说,这要得益于多年来村里的支持。元宝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村办企业为基础,扶持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再由这些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主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向高质量要发展
在元宝山笔业大院的墙上粉刷着两行醒目的大字: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金山银山。2014年的4月1日,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老书记张金宝也向村民们发出号召: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水青山。
资源优势没有了,人工成本也比不过东南亚,面对新形势,于宪臣选择从原料上开始创新,用废旧报纸、再生纸和草浆纸等生产环保铅笔。这种做法得到了欧洲厂商的青睐。2014年10月,经过数月的潜心研发,元宝山制笔厂将刚刚通过欧标金属含量检测的纸质铅笔样品带到了广交会,“德国一个知名的品牌当即给我下了20万支的订单,后续又下了几笔订单。”
为了更加符合环保标准,于宪臣不久前刚刚更换了一批生产设备,“冒烟比从前少多了,不能给蓝天抹黑。”
关于未来,于宪臣已有打算,“低附加值的普通铅笔和大量消耗木材资源的半成品必须大幅降低产量,要重设计、精加工、提高附加值,向高质量要发展。”
创新原材料、更新生产设备、引进人才技术……时代在变,元宝山制笔有限公司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订单已经排到明年的6月份了!”赵雪春欣喜地告诉记者。
2019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