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26日郑重声明称,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是指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初始时刻就作一调整,调整水平为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这次汇率改革意味着中国购买力的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了,对整个经济好的影响要大大多于负面的影响,对进口企业比较有利,但是改革总不免有阵痛,国内的制造业和纺织业有很大一部分销量依赖出口,这次的汇率调整对他们来说,就是海外出口利润的直接减少。很多人由此想起了日本80年代货币升值政策造成日本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降低。为了降低成本,日本企业纷纷投资海外,特别是日本传统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尤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当年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就是按照既定的程序非常透明地逐步升值的,因此十分被动,此次人民币汇率调整,中国强调了“三性原则”——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
外贸销量在我国的文具制造业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国内的文具向来是以物美价廉为特色。目前文具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出口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一旦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将大幅下降,进口大幅增长。我国已实行了盯住美元汇率政策10年未变,因此对于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外贸市场,紧跟着货币政策马上就遇到了人民币升值的挑战。国内从事文具制造的企业如何在人民币汇率上调并有浮动的情况下,维持现有利润甚至取得更大的利润,是所有投资者和从业者都十分渴望解决的问题。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说:“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其实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也是要求走国际化路线,达到国际标准。
人民币的上涨也可以视为我国步入经济强国之列的象征,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前兆,敏感的成品油价格也在之前进行上调。成品油价调整涉及公共交通、 出租车、私家车,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对出口企业则有一些压力,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行业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产品升级换代,争取价钱卖得好一点。与文具制造业联系紧密的塑料价格与油价息息相关,塑料做为生产成本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着文具产品的价格。
首先,我们可以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文具制造行业的影响。
对主要业务在国内的文具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他们没有大的影响,但就主要业务在外贸产品上的企业来说就有比较大的短期影响。就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从短时期内看,已签订的出口合同的企业由于此次汇率的上调突然性,给企业造成相当的“瞬间性”损失。已签订进口合同的企业,将会从中获益。例如,某市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多年服装、面料进出口经营历史的公司,当21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消息传开后,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振动。当晚,就有一位客户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而损失了近10万人民币。从纺织品出口商的直接亏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一般外贸企业的短期影响 。一般的外贸企业目前利润大约在3%至5%之间,2%的汇率调整幅度,在短时间内会对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不过,汇率改革有助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也促进外贸企业积极调整结构,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此次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以外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而言产生的影响直接表现为:一是已经出口但未结汇的商品,事实上已经意味着贬值了2%,二是这种新的汇率制度也使得他们以后在对客户进行报价时相应增加了难度。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促使出口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上。
提高文具产品的附加值,是所有文具制造厂家迫切需要强化的地方,吸引先进人才,进行大的技术改进,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成产效率,也是时代对厂商的要求。
原先靠低价走数量扩张的路是不可能一走到底的,国家调整汇率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会减少贸易摩擦,企业做国际贸易更顺畅。而且它也逼迫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进步上,以便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方面来看一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对文具制造企业的影响。
文具制造厂商的利润相对于我国的机电出口商来讲是要小,可是对于纺织品,服装业这些目前还有配额限制的行业来说,利润值会稍微高一点,受到的影响因为会小一些。文具制造厂商也需要向其他外贸发展良好的行业和企业学习成功的外贸经验。人民币汇率调整后,将导致折合成外币的成本发生变化,出口商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变化,在自己3%-5%的利润中,相应调整自己的作价机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将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对整个经济好的方面要大于负面影响。国内的市场马上就会成为很多厂商的比武场。部分国内不香,国外香的企业也会瞄准国内市场,调整战略方向。国内居民的总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的增长都是有利于文具制造企业的发展的。文具制造业有相当多的制造业产品有价格调整的空间。汇率变化以后,出口总收入不一定会受损,因为不能单纯从成本角度来分析汇率变化对出口造成的影响,这些假定条件是可以变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价格最终变化的过程很复杂,不能套用简单的计算方法。关键是微观经济主体要调整自己的思维,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全面考虑汇率变化后带来的机会。当然作为各个文具制造厂家而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已经迫在眉睫。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有效校正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需要。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的出口也不一定会受损。职工的工资是生产成本中数目较大的一块。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国内工人工资变动不大,但对境外员工的工资就有增长,并且伴随着美元持续好几年的疲软,有利于境外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对于提升中国文具在世界市场的品质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文具业整体形象的优化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具制造企业面临的调整方向。
中国长达10年的贸易双顺差,在全世界各国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我们的内外经济是不均衡的,而且现有资源也没有有效利用,从资源配置上看有利于企业的产品调整。一直靠低价和数量打海外市场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核算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下一步发展做新的打算。不能以为人民币升值使出口利润空间因此变得非常稀薄,其实绝大多数商家早有心理防备,认为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他们的影响是负面居多,但从长远来看,国家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次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好机会。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思变则穷”的道理已经深入人心。在“变”中求生存,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动力。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企业应该加强对衍生工具的学习和运用,主动适应变化
从事外贸产品的小型文具制造厂家在这次汇率调整中受到了冲击,只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手段降低损失,就可以度过调整初期。而大型的企业一般抗冲击性会好一些,他们的生产规模大,流动资金多,少数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企业主都在热心探求如何适时采取一些列的措施来减少风险和损失,裁员、缩减成本、兼并、强强联合都有可能发生。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但是有利于资源的重新分配。任何厂家只要有市场,就会有发展。“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之应对的只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改进产品技术。
2%汇率调整的配套措施限制了负面冲击,有利于增加外币投资机会,提高人民币投资的机会成本,削弱了境内居民将自有外币计价资产转换为人民币的内在动机,从而有助于稳定汇率,遏制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调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增强了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这会促使一些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求低成本生产地点;另外,为减轻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和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政府也会进一步放松对企业赴海外投资的管制。这是文具制造企业吸引海外投资的好机会,也是文具制造厂商投资海外市场的好时机。大量资金的涌入和原有资产的升值都使我们的厂商得益。充分利用投资提高技术,或者将资金投资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都会使我国的文具制造业进入良性循环。
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此次升值幅度很小,相对美元升值幅度仅2%左右,我国经济完全能够承受。胡锦涛主席承诺,中国会坚定且稳步地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弹性汇率制度。改革现实和我国媒体报道的这些消息,证明“”,本是我国早已确定的思路。这一思路被认真落实同时又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因而也就符合中国利益并兼顾了他国利益。如此大方向上的一致,并非属于他国强权要求,不是我国要故意迎合他国的缘故。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是面临国内短期通货膨胀压力,其三是因多国政府呼吁而产生的政治压力。最后一种的“政治压力”,其实是相关国家对“市场”的反应,也是“代选民立言”的表示,根子还是在市场,说到底是围绕本国利益的经济博弈行为而已。从现在中国汇率制度的国际环境来看,政治压力有所弱化,市场压力可以缓解,但通涨压力最具危险性。人民币只能面对两种选择。一是升值,一是通货膨胀。要保持国内物价的稳定,升值就是必然的选择;反之,人民币不升值,外汇大量涌入,迫使央行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就是必然的结果。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短期可能会对部分行业产生影响,可是从长远来看,利于选择基本均衡的汇率,利于国内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健康发展。对中国文具制造行业的影响也是短期的、较小的,而带来的利益在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持续不断的显现出来,与现在的损失来比较,利大于弊。文具制造企业更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吸引海外游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自身品质,树立中国文具的良好形象。
2006年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