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单月的外贸数据是一大亮点,这是中国外贸在市场多元化和高质量方面取得成绩的映照,后续还应着重关注并重点支持出口行业,并保持进、出口的平衡发展。”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稳住外贸基本盘。
抢出窗口期,也要警惕潜在风险
在疫情的纷扰之下,3月份中国实现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与前两个月9.6%的降幅相比明显收窄。其中,出口同比下降3.5%,进口更是出现增长。
“好于预期”成为多数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此的评判,一丝欣慰中更多透出的是理智和审慎。
霍建国分析认为,“好于预期”的表现关键在于中国外贸在全球疫情错峰发展的过程中“抢抓”了窗口期。2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随后,商务部等各部门密集发布复工复产政策。在国内复工复产、海外疫情蔓延的间隙,中国及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外贸行业争取到宝贵的“窗口期”。
“3月份特别是3月中旬以来,伴随海外疫情发展,各国的限制管控措施逐步升级。中国从2月下旬陆续开启复工复产,至3月份的前20天左右,外贸行业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发货和出口时机,让前期因延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得以陆续交付。”霍建国说。
专家观察一季度的外贸数据指出,欧美市场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如果欧美疫情在四五月还难以出现明显好转,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也将加深。
“3月份的外贸数据体现出扩大进口对外贸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要警惕疫情发展可能给进口带来的潜在风险。”霍建国提示,如海外的供货保障、合同执行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包括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逐步落地等在内的进口挑战。
培护出口,是为中国外贸作长远计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可以看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的逆势上涨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因素。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好于中国外贸整体水平,双边进出口总值9913.4亿元,同比增长6.1%,占外贸总值的15.1%。1-2月以来,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对此,海关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这既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集成电路和能源合作日趋紧密有关,也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助力。同时,英国“脱欧”也对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量形成了一定影响。
在霍建国看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进一步释放了自贸区发展红利,“中国主动进行市场多元化的效果显现”。
“保护中国外贸出口的能力,事关长远。”采访中,霍建国多次强调,相对于进口,疫情对出口的影响速度和程度都要更大。因此,应把注意力更多关注到出口方面,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供应链稳定。这不只关系到眼前应对疫情的冲击,更事关中国经济稳定和外贸总体能力的延续与成长。
专家同时指出,需要注意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的需求反弹。“对日用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在疫情期间受到了短期压制,疫情过后会有一个需求恢复的过程。中国应该抓住这些机会,继续发挥为世界'保供'的独特和重要作用。”霍建国如是强调。(刘昕)
转自:国际商报
2020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