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喻春明:远离的钢笔

远离的钢笔(外一篇)

文|喻春明

六七十年代,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衣服的左上口袋别着一支钢笔,好似身份的象征,是一件很体面、很荣耀的事情,钢笔数量越多,彰显文化越高,说明是个大知识分子,亦或一个大领导。

但凡那个家里有孩子和亲属升学或当兵,还是参加工作之喜事,送上一支钢笔就是贵重的礼物,衷心的祝愿,最好的祈福,寓意努力提升,做社会有用人才,为家族争光添彩。

探访钢笔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十世纪,蓄水方式一直使用到十八世纪。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艰苦和复杂的过程,钢笔也不例外。十九世纪初期,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三个关键性发明成就了深受欢迎的钢笔。我们所见的是非常完善成熟的钢笔,通常由笔尖、笔头握位、笔杆、笔帽组成,造型多变。不同材质价格迥异,特别体现在笔尖上,好的钢笔分金笔尖、铱笔尖,并在橡皮吸管上套有不锈钢。

世界各国钢笔的飞跃百花齐放。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康克令、爱弗释、百利金、犀飞利和派克各式品牌的钢笔相继涌入中国。有据可查,犀飞利和派克两家在历史上曾经多年轮执世界第一钢笔企业的宝座,法国的威迪文、与派克、万宝龙跻身世界三大名笔。在国内,出现诸如博士、新华、友联、白翎、金星、永生、幸福、新青年牌子的钢笔,广为人知的英雄品牌雄踞国产钢笔第一大厂的威名,永生、关勒铭等老牌钢笔归为旗下,影响东南亚地区,销售到欧洲诸多国家。这些曾经的大鳄品牌,成为人们永久回忆的灿烂历史。

钢笔伴随我们成长进步,记录了斑斓美好世界,铭刻了无数曲折坎坷......

童年生活环境不易,家里经济收入很差,没有条件上幼儿园,根本没有机会用笔;进入小学后的少年时代,能够有一支钢笔成为奢望,有支好钢笔简直是梦想。

小学时候,最初使用的是铅笔,书写不熟,那是为了便于修正。二年级下期,值得崇敬的母亲万般无奈之时,毫不吝啬地剪掉秀发,给我换买了一支弄不清是什么牌子的钢笔,我十分爱惜它。

记忆里,书写的墨水常见有蓝、黑、红三色,最初用的是墨粉按比例兑水自制墨水,总是感到很满足。后来大概是技术水平提高了,重庆本地研制生产出红岩牌蓝黑、碳素及红墨水,着实让我们方便了许多,常常买一瓶墨水仍要兑一些水混合使用,目的是为了节省开支。

名牌钢笔用不起,低档的钢笔用起来费劲。经常笔头浸漏墨水,帆布书包和作业本染成了大花脸;吸墨水时胶皮管容易破裂或从笔体上脱落,弄得满手是墨,衣服、脸上像个大花旦;笔尖时常弯曲断裂,低劣塑料制成的笔帽破损后用线捆住或胶布缠上,总是不忍心丢弃。

说来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注定钢笔与我工作性质结缘。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至今历历在目,可能是出于多种因素,曾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语重心长对我说:“字是打门锤。”他要求我练习钢笔书写,每月检查一次。那时已经在县政府农办工作的我,响鼓不用重锤,万分感激,立即购买钢笔字帖,业余时间狠下功夫,坚持了将近二年,我的钢笔字发生了质的变化。老领导的悉心关怀,督查点评,使我回味无穷,终身受益!

那个年代感觉电脑十分遥远,人工打字机不多见,大单位才配有专职打字员,钢笔就是日常书写的顶梁柱。调研报告、文件简报、工作总结、领导讲话……,长篇大论,甚至多达二三十页的材料都是从笔尖里迸发出来,成就了我的工作,全靠钢笔不知疲倦的无私奉献。

步入二十一世纪,曾经作为必备书写工具的钢笔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办公桌上笔筒里各式笔类很多,唯独不见钢笔的身影。文具店的货架上,摆放最显眼的多是中性笔、圆珠笔和自动铅笔,而为数不多的钢笔则被放在极不起眼的角落。

随着科技的崛起,现在的各类学校、机关企业,还是其他场所,已经难见钢笔的踪影,绝大多数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喜欢使用价廉方便的中性笔;电脑打印的使用率和依赖度越来越高,人们习惯于输入千篇一律的键盘字,能够动笔写字的机会的确太少。曾经辉煌、引以自豪的钢笔随之被取代。

毫不夸张,钢笔仿佛已经久远,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无限感念和标识符号!

抽屉里摆放着几个精美盒子,装着几支关勒铭、永生牌子的钢笔,崭新光亮,那是我读中专和工作后获得的奖品,实在舍不得用,它们是我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见证!

不知道还能不能真正用到这些钢笔,或许永远发挥不了它应有的功能,或许它最终的归宿就是被珍藏在柜子里当成传家宝,或许以后将会体现出它不可估量的纪念价值。总之,它牵动着我历经艰辛的事业道路,让沉寂的思绪无尽翻腾,带回到那个难忘苦学的美丽城市,引领到那个踌躇满志的年代,勾忆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实,我不知是什么时候放弃使用钢笔,也不知最后一次写钢笔字的准确时间了。或许是惰性使然,记得一段时间是用方便快捷的圆珠笔,后来一直信手拈来签字笔。

偶尔整理资料时,在办公室抽屉里看见了我最后一次用过的钢笔,那是一支英雄28HERO,跟随我工作多年,先后辗转三个单位,很有手感,笔筒笔帽流银色,笔尖笔挂笔匝铱金,外形虽有磨损,但仍然风采依旧,熠熠生辉;笔尖鲜亮,淌有蓝墨水痕迹,笔头少许浅灰色锈迹,每每瞧着它,感慨万千,泛起一股莫名的凄楚,心生愧意,隐隐作痛。曾经的风雨忠诚,劳苦的汗马功臣,这些年怠慢了!

被遗忘的钢笔,面临即将从人们脑海里消失。说不定那位有心人,假设把钟爱的钢笔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可能性很大呢!

如今,能够坚持写钢笔字的,那定是钢笔书法家或者爱好者,亦或是天生的一种习惯,亦或是积极健康的闲情逸致,亦或是对钢笔的钟情眷恋,不管怎样,它始终尚能给人带来一缕淳朴自然的诗意,一份无以言状的亲切,一种幸福温暖的感觉!

算 盘

在一些电影或电视剧里,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账房先生鼻梁上架着一副宽幅的圆框眼镜,左手拿着账本,右手指母在算盘上快速飞舞,这样的场景记忆犹新。可见,算盘成了人物特征的最好道具。

最近观看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出电视剧《毛泽东》, 党中央决定毛泽民取道新疆前往苏联治病,1938年2月1日抵达迪化因中苏边境发生鼠疫交通断绝,化名周彬的他留疆工作,至1943年9月被敌人秘密杀害,剧情中看到在陕西延安的毛泽东主席委托赴新疆的同志,把珍贵的传家宝一把算盘捎带给精通金融的毛泽民,这一幕深受启发。由此看来,算盘的伟大还融入了无限希望与生死情谊之中,体现于中国革命斗争的洪流里!

凭我对算盘的初步认识,并在算盘的帮助下接受算数启蒙教育,以及家人对其的深厚感情,算盘已经深深地铭刻在记忆的封尘里,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算盘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算盘早在春秋时期便由普遍使用的筹算逐渐演变而来。列入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广为使用的传统计算工具。

现存的算盘材质各异,形状不一。一般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也有竹、铜、铁、玉、骨、象牙、景泰蓝等等。算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间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构成,算珠内贯直柱,俗称为“档”,一般有9档、11档或15档,梁上2珠,梁下5珠。算盘小到可入口袋,大的两人相抬。

人们在使用算盘时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叫珠算。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用简单方便,得到普遍应用,并陆续传到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盘大致可分为沙盘、算板、穿珠三大类,许多文明古国有过各自的算盘。

——算盘的作用受益终生。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父亲当大队会计曾经用过的旧算盘,虽然已经掉了三桥,盘架有些破损变形,但还是爱不释手,要知道之前是数木棍来学习算数。

那时候有一个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书包和跑起来算盘珠珠使劲发响的声音陪伴我度过了天真的童年,是算盘让我练习了珠算口诀,培养了数学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

家属是学习财会专业毕业的,算盘打得非常熟练,家中在她的个人资料中,看到一个红色的证件,封面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珠算技术等级证书”,内页中除记录了她的基本情况、贴有照片和鉴定结果外,还载有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与李政道博士的谈话:不要把算盘丢掉。那是她88年参加工作的当年8月就考取珠算四级,89年1月获得珠算一级,见证了她当年钟爱算盘和珠算所付出的心血!

——算盘的能量不可低估。过去,在中国几乎家家有算盘,人人会算盘,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拨打算盘的高手和奇人,有的人双手并用,如行云流水弹钢琴一般。其实,算盘的魅力,在当今已不再是具有的实用功能,而在于它使用特点所决定了的,在培养人们思维灵敏度、空间想象力以及学习专注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直接功效。现代科学与实践证明,珠算对健身练脑,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减少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进入高速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古老的算盘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自人们的视野中从容淡出。并不遗憾,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合理性、存在性和规律性,客观地看,由因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结果,先进的东西总会推陈出新,这是不可阻挡和抗拒的滚滚潮流。

——算盘的内涵日益显现。有识之士并没有忘记算盘的历史功绩,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算盘是我国第30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奋人心,可喜可贺。

但申遗绝不单是认祖归宗,为争一个名分。成功申遗开启了珠算文化保护的起点,只不过算盘从应用性、实用性上隐退下来,而附着在它身上的历史含量和文化价值,却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甚至可能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显得更有意义。

要让更多的人知晓、认可并参与这一国粹,珠算重新纳入幼教课程,创新功能,赋予算盘更多时尚元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学习、应用、娱乐、增值多位一体,这才是发挥算盘 “非遗”名片的关键所在。

我想,唯有如此,才能使古老的算盘焕发青春活力,让算盘成功申遗体现保护和传承的初衷!


2020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