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10点过,水碾河南路44号,杨红英站在自己的店铺里看着报纸,面前的柜台上,摆着一排排修笔的工具和各式各样的钢笔……今年55岁的杨红英是一名“修笔匠”,她从业28年,修过无数支钢笔。
如今,钢笔已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她收藏的一百多支钢笔和几十种笔尖成了她的宝贝,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杨红英,或许也是成都最后一名修笔匠了。
3天出师跟着公公学艺
翻开杨红英的记忆,曾经修笔行业的辉煌,依然能让她眼睛亮起来。 1984年,在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101号,一个叫“胜中金笔眼镜店”的小店里站满了客人,他们拿着各式钢笔前来修理。店老板吴英凯是杨红英的公公,修钢笔是吴家祖传的手艺,因为公公手艺精湛,店铺每天大约有六七十名客人前来修笔。
当年二十多岁的杨红英,辞去铁路局的工作,跟着公公学艺。“我眼睛尖,三天就学会了。”杨红英说。
曾经辉煌修过十多万的镶玉钢笔
2003年,店铺搬到了水碾河路44号,杨红英一待就是近10年。 杨红英回忆说,这么多年里,她修过的钢笔不计其数,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支价值不菲的钢笔。那是一个中年男子带过来的,笔至少有七八两重,二十多厘米长,笔杆是用红色的玉石做成,笔身通透,笔尖是金色的。如此精致、贵气的笔,让自认见笔无数的杨红英都感到惊叹,在攀谈中她才得知,这支笔是专门到北京定做的,价值十多万元。此时的杨红英已经技艺娴熟,换个笔尖只需要一分多钟,拿着这支昂贵的钢笔,杨红英仔细比对,找到适合的笔尖,短短几分钟,便将笔修好。
收藏宝贝她家有个钢笔小博物馆
从开始接触修钢笔的行当到如今,时光过去28年,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冷清。“现在基本上都是小学生和一些老人会来修笔了。”杨红英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着跟随自己几十年的行头:多达五六十种型号的笔尖,有金色、有银色,有些已经蒙上了薄薄的灰尘。 “这个店可能不会再开多久,眼睛越来越不好,年纪也大了……”说这话的时候,杨红英有些感伤,她从有10层的土漆立柜里拿出十多支珍藏的钢笔,指着其中的一支对记者说,“这支黑色雕花的笔是上世纪50年代产的,年代有点久远了,家中还有一百多支笔,各种年代、各种型号都有,我把它们收藏起来,有时候会拿出来看看。”
华西都市报记者谭梦媛实习生李思佳摄影吴小川
(原标题:“最后的”修笔匠 坚守28年 收藏百支钢笔)
2020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