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评论:重开毛笔课:失去毛笔就失去了一个传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呼吁,在青少年中恢复毛笔书法教学,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得到传承与振兴。

  “非人磨墨墨磨人”。曾经,中国的传统文人,他们都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他们在苦练书法中,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初那场运动中发生了断裂,毛笔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时至今日,许多的学士、硕士、博士或许是敲键盘的能手,却常常连字都不会写,更遑论毛笔字。一位中国名校的校长读不了一幅中国篆书书法作品,惹得国人耻笑!毛笔在中国,已远不如在日本、韩国的普及。

  若是论其使用功能,钢笔、圆珠笔或键盘之取代毛笔,实乃合情合理。问题是毛笔更有其书写之外的功能。中国人失去毛笔,就等于失去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有效途径,失去了一种艺术,失去了一个传统,也失去了流传数千年的文化认同。中国人在这100年中几乎解构了所有的文化传统。毛笔书写习惯的丧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就绝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写得一手毛笔字,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法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了解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的魅力,了解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从而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此意义上说,开设书法课,就不仅有必要,且是势在必行。羊城晚报 


2006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