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将于7月16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消费、投资、工业等经济指标将“亮相”。
多位专家分析,市场销售已连续三个月好转,消费市场呈现逐步改善态势,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下半年消费将继续保持温和修复态势,但反弹幅度不会太大。在落实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同时,必须用改革的方法提振消费。
消费温和复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各个行业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运营。但相比之下,消费仍然相对复苏疲软乏力。之前所乐观预期的“报复性消费”暂时还没有出现,消费低迷现象依然存在,促消费任务仍然艰巨。
3月以来,消费市场延续逐步改善态势,市场销售连续三个月好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8%,降幅在4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收窄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7%,收窄5.4个百分点。地方层面,浙江、福建、海南、河南、上海等地已实现消费增速由降转升。
与此同时,商品零售规模已接近上年同月水平。5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8%,降幅比4月份收窄3.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由降转升,同比增长2.5%,而4月份为下降1.5%。
居民的消费意愿整体在上升。中国人民银行7月2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4%,比上季上升1.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2.9%,比上季下降0.1个百分点。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刺激下汽车等可选消费需求回暖和疫后餐饮消费环比改善是消费降幅收窄的主因,但疫后失业率提高和居民收入下降,对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形成制约,年内消费虽有回升空间但恢复仍将偏慢,预计上半年消费同比增长-10.6%左右。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受去年同期商品促销及汽车国五转国六促销造成的高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回暖开始放慢,预计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依然为负,同比增长为-2%~-1%左右。
海通证券则认为,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幅收窄至-2.8%,其中必需消费涨多跌少,可选消费普遍回升,特别是汽车零售增速回升转正,对消费增长的贡献也由拖累转为拉动。而地产销售的持续回升或带动建筑装潢、家具类消费继续改善。预计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将由负转正至3.0%。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近日指出,当前的消费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被动的消费减少。由于疫情原因,虽然有消费意愿,但是没办法消费。二是居民主动降低消费。因为收入下降,不得不主动减少消费。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另外,人口结构也会影响到消费。现在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群体消费的欲望相对偏弱;另一方面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有效供给可能也不足。
关于下半年的消费增速,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六稳”“六保”及各类促销政策的发力,消费将继续保持温和修复态势,反弹幅度可能会不及预期,预计在3%~4%左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下半年消费品种可能会有分化:医药、消毒液、洗漱用品等与抗击病毒有关的产品消费增长快速;日常用品、电子产品等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必需消费品复苏快;与地产和汽车产业链相关的消费逐渐改善;服务类消费复苏可能较慢,特别是餐饮、旅游、酒店等消费可能全年为负增长。
改革提振消费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能否快速恢复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当前,需求不足取代供应链中断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消费低迷成为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必须全面扩充内部需求,加快实现市场循环的常态化,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今年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加快内需市场潜力释放。在商品消费领域,相关部门正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绿色智能消费,其中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更新置换和回收处理将成为重点。另外,外贸产品转内销的全面推进,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在服务消费领域,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将持续推动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行业的有序复工复产,并适应新需求新趋势,推动供给方式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以供给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党会6月30日在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举办全国性促消费活动,利用步行街、重点商圈等在品牌集聚、渠道融合、市场人气等方面的优势,拓宽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渠道。同时,指导和支持地方搭建消费促进平台,帮助外贸企业对接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企业,促进供需对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近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才能真正提振消费。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居民部门住房债务负担,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第一财经表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7%。当下,促销费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大。下阶段应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和稳定的收入一定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新型消费,比如夜间消费、绿色消费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三是还要重视耐用品的消费,比如汽车、房地产,目前还需要政策进一步支持。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也认为,要重视“新消费”的乘数带动作用,促消费。老消费主要是存量规模,新消费的增量空间更大。建议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产品加大价格补贴力度,提升居民的当期消费意愿,激发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
2020年0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