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王晓晨
“哈尔滨是世界上少数有规划并按规划建设的城市;哈尔滨早期的‘新城规划’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哈尔滨是一座世界级的城市,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夹杂着浓郁的欧洲特征,她将以其自身的独特而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近日,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专家,吕维锋在哈尔滨举办了一个沙龙讲座,他以《百年的城市史·世界的哈尔滨》为主题,分析了哈尔滨的独特城建魅力,言谈间充满对故土的热恋。虽然生活在上海,但作为家乡人,近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我省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舞台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哈尔滨市城市发展和历史街区保护的文章,他的最新建筑设计作品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即将在木兰县开馆迎客。
从2014年开始,每次回家省亲,他都会背着画本穿梭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目前已完成哈尔滨历史建筑钢笔速写一百多幅,并准备为老建筑建立中英文双语档案,努力用更专业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家乡建筑艺术的独到之美。
为霁虹桥改造献计策
用钢笔速写哈尔滨老建筑的美
吕维锋1963年出生于哈尔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取了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建筑泰斗梁思成的研究生葛如亮教授,曾留校任职于同济大学设计院。后来他曾赴英国留学、工作,获得了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造师资格,本世纪初回国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团队。
近40年来,尽管不经常在哈尔滨,吕维锋却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当他从新闻上得知霁虹桥要改造的消息后,连夜组织公司的设计人员完成了既保留霁虹桥又不影响火车站区域改造的规划方案,并通过正式渠道呈交给市政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并安排建委领导联络和对接。在随后的多方论证会上,吕维锋同中铁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讨论,激烈之处或许称为技术辩论,以力争最大可能做到对霁虹桥最少和最小的干预,并提出了北拓入站轨线和北侧接加引桥的技术方案,从现在的实施方案中我们看到了当年辩论思想的作用和影响。
哈尔滨是一座建筑艺术之都,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始终在倾诉着浓郁的建筑情怀,作为业内人士,吕维锋表示越是走的地方多了,看的多了,就越觉得哈尔滨百年建筑艺术的宝贵,作为一名家乡人,他有义务让世界看到家乡建筑艺术的美。目前,他已完成哈尔滨历史建筑钢笔速写一百多幅。
给老建筑建档案
丰富建筑艺术之都的内涵
如果你把吕维锋的画作简单地归为“手绘哈尔滨老建筑”,那就小看建筑师的专业精神了。吕维锋绝不只是用画笔记录下这些老建筑,而且对每一座老建筑的背景都要进行研究。他要用他的专业知识,对哈尔滨很多老建筑进行更精准表述,建立档案,用更专业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家乡建筑艺术的独到之美。
老建筑大都经历过始建、修建、扩建乃至择址重建的发展历程,准确地表述老建筑的状况,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老建筑,吕维锋把这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比方说在速写香坊火车站时,当时相关资料仅标注建于1925年。那么香坊火车站1925年之前是不是还有火车站,原来的建筑是什么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吕维锋追溯老建筑的历史,查阅大量资料后并整理出来:1898年,俄国人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设了3个火车站,分别是:松花江站,江沿站,哈尔滨站。“松花江站”就是现在的“哈尔滨站”,香坊火车站始建于1898年6月,1901年启用,1904年-1924年被称为“老哈尔滨站”,后来更名为“香坊火车站”。“这座老建筑风格独特,尤其是它的孟莎式屋顶,采用孟莎式屋顶,通常是两层以上建筑,香坊火车站一层建筑就采用孟莎式屋顶在欧洲都极为少见,所以这样的建筑极具历史价值,哈尔滨建筑艺术之都的称号名不虚传,可惜的是之前很少有人用更专业的方式让人们读懂她的美。”吕维锋感慨地表示。
用中英文记录哈尔滨建筑把家乡展现给世界
前不久,由吕维锋执笔,首部由黑河市人民政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政府联合出版的双语图书《速写中俄》问世了。36幅钢笔画作品,通过钢笔速写的方式展示了中俄两国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吕维锋说,他有个更宏大的目标,就是把钢笔速写的一百多幅哈尔滨历史建筑也整理出版,用中英文,记录哈尔滨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
“行者都是家乡放飞的风筝,不管走多远,永远拥有一根奇妙的丝线同家乡牵引在一起”,吕维锋经常这样感言他对家乡哈尔滨的那份依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城市的文脉,哈尔滨注定是一座有情怀的城市,一百多年前,哈尔滨曾经的优雅让至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沉醉怀念……历史从来不缺少遗憾,活在当下,志在未来。作为建筑师的吕维锋曾从哈尔滨走向世界,如今从世界回归到哈尔滨的他,正探索着把家乡的精彩展现给世界,把世界带回到家乡。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202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