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国人不能自行设计和建造铁路的断言。一百年后,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驶入领先领跑世界高速铁路的新时代。事实上,除了中国高铁外,包括盾构机、电脑设备和港机岸桥等一批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大国重器”,正在加快“走出去”,并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变成了“抢手货”,成为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在“中国品牌日”前夕,《经济参考报》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走进新国企业 智能制造”大型采访团先后来到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装备”)、中国长城湖南计算机智能制造基地(下称“湖南长城”,该公司为中国长城全资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重工”)和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一探国企如何借力智能制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敢于创新 “中国创造”不断破局
显示屏仅有13.3英寸、重量只有1.3KG重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可以竖屏的时尚一体机,带有指静脉识别功能的台式电脑,操控流畅的电竞机,广泛应用于关键行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湖南长城采访活动现场一台台具有“中国芯”的国产计算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目前,虽然电脑生产厂家众多,但关键核心部件和核心技术如果不属于我们自己,信息安全还是长期得不到保障的。”据湖南长城总经理安绍平介绍,作为中央认定的唯一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为核心主业的央企,中国电子十多年前便启动了网信产业布局。作为中国电子旗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业子集团,中国长城承担着“打造网信产业核心力量”的历史使命。
记者获悉,与国外品牌、国内贴牌、组装电脑不同,中国长城系列计算机终端,实现了从芯片、中间件、整机、控制、网络搭载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产品到应用系统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全自主,且产品线完整。中国电子持续十余年研发投入,创新构建的自主安全计算机软硬件“PK”体系被称为“中国架构”,相关创新成果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银河麒麟V10操作系统,又获评“央企国之重器”。
如果说湖南长城是以源头创新破解信息安全的,那么中铁装备则是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不断突破海外市场。
“这种产品,我们想到过,但是我们没有付诸实践,你们敢于创新,做到了,你们是好样的!”2016年4月,在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面对中铁装备的矩形盾构模型,国外同行啧啧称赞。
2021年4月,中国出口巴黎地铁的盾构始发,助力其大巴黎地铁项目。“巴黎项目两台机器掘进顺利,中国盾构表现远超预期。”中铁装备法国巴黎地铁16号线项目盾构负责人钱富表示。
持续创新 “中国质量”赢得尊重
一段时间内,存在这样一个现实:国产工业品生产的速度很快,但质量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站在时代“风口”的中铁装备,以极富前瞻性的视角,实施创新驱动,先后研发出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小硬岩掘进机以及国内首批双护盾TBM,不仅在“增品种”上交出完美答卷,更实现了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巨大突破。
2020年中铁装备克服疫情影响,研制生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硬岩掘进机,先后出口到波兰等国,它们以其良好的地质适应性和优质高效的掘进表现,不但征服了国内客户,也征服了海外客户,为“中国质量”赢得了尊重。
作为全球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振华重工在创新的道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过去时。1月17日,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在天津港实现全面运营。在项目实施中,振华重工主导研发了首个集装箱作业任务集成管理系统(ETMS),实现了对无人集卡、自动解锁站、码头岸桥管理系统(QCMS)等独立运行单元进行一站式统一管理。公司还通过自主研发的防摇防扭、集卡引导技术和新一代高精度云点图船舶扫描系统,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化集装箱岸桥陆侧“一键着箱”,使岸桥作业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世界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中国范本”。
这只是振华重工践行“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记者获悉,近年来,振华重工在智能制造方面不断探索,先后试点建设了20个自动化工作站、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等,基本涵盖了主要产品的关键制造流程和工序。由于不断地创新,振华重工生产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全球市场份额连续22年占据第一。
引领创新 “中国品牌”唱响世界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高铁承载着世界各地的乘客,在城市间穿行奔驰。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中车长客先后中标16个海外整车项目。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巴西、泰国、沙特、新西兰、阿根廷等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签约车辆数量超过9000辆,出口签约额超120亿美元。
技术领先、品质可靠、服务高效,这些是世界各地客户对中国高铁的共同印象。认可来之不易。在海外创出中国品牌,技术和汗水缺一不可。“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道路上诞生的,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陆续搭建了时速160公里、250公里、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产品平台。”中车长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亮向记者介绍称。
事实上,中国高铁的发展集纳了不少创新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人开始追踪世界高铁技术,在国家高新产业计划的支持下,21世纪初自主研发了“中华之星”等项目,锤炼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着中国高铁持续前行。这是包括高速动车组在内的中国高速铁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所积累的深厚底蕴。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铁搭建了各种动车组技术平台,也建起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令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转自:经济参考报
2021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