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党史天天学】一支派克钢笔,见证卢伟如的革命人生

广东省惠州市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内,一支派克钢笔静静地躺在密封玻璃展柜里,这支颇具年代感、多有磨损的钢笔,见证了卢伟如的革命人生。

1919年10月,卢伟如出生在如今的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15岁小学毕业后,卢伟如走出湾塘,先后在象山乡村师范学校和惠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求学期间,卢伟如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38年6月师范毕业后,他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短训班,结业后任惠阳县平山镇抗敌后援会党支部书记。

1941年底,香港沦陷,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被大肆搜捕。危难之际,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秘密大营救”迅速展开。在这场大营救中,惠州成了主要接送点之一。时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的卢伟如和时任惠阳县梁化区委书记的陈永,奉命潜入惠州城,装扮成从香港到惠州做买卖的商人,以当时惠州最高档的东湖旅店和廖安祥在惠州开设的源吉行、农工民主党开设的东和行为接待点。1942年,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与连贯、乔冠华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来到惠州,卢伟如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惠州城内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部署,以及营救文化精英的准备工作。

卢伟如把东湖旅店的二楼全部包下来,设了一个秘密联络站,用于接应工作。那时,卢伟如才22岁,没有结婚,单身一人住高级旅店,容易引起怀疑。为此,组织上将其未婚妻叶景舟调来,让两人“突击结婚”,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1942年除夕早上,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等20余人装扮成从香港逃难而来的有钱人,从惠阳茶园出发,途经永湖、三栋,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大年初一凌晨进入惠州城。卢伟如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东湖旅店和东和行住下,指派地下党员李茂白等负责警戒工作。大年初三,卢伟如领着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前往渡口所码头登船离开惠州,最终安全到达老隆。

此后几个月,卢伟如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数次化险为夷,秘密接应护送了邹韬奋等数百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对这段历史,卢伟如将其写入回忆录:“茅盾这批文化人走后,我们在惠州又连续接送了许多批进步文化人到大后方去,每一批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一共好几百。”

茅盾在《脱险杂记》中盛赞这次营救组织“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秘密大营救”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卢伟如被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编为东江纵队)任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积极参与抗日战争。27岁时,卢伟如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险无数,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卢伟如被调入中央军委工作,历任军委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82年,他调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5年1月,卢伟如逝世。

卢伟如在北方生活了30多年,很少回到家乡。卢伟如一生淡泊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极少谈到个人经历,更不愿意张扬个人事迹。

2019年,卢伟如的后人向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捐赠了卢伟如的遗物及书籍资料,卢伟如1942年使用过的派克钢笔,呈现在世人眼前。

卢伟如用这支钢笔书写过什么,我们很难考证了,但他以热血之躯在革命道路上留下的足迹,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来源丨警宛心语)


2022年04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