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稳经济,为何这6个经济大省挑大梁?

在当前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经济大省被委以重任。

经济大省多次被要求勇挑大梁

8月16日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

近期,经济大省多次被要求挑大梁。

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7月7日召开的东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东南沿海5省市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但在超预期冲击下,上半年经济增长2.5%,其中,6月份扭转了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负增长的局面,7月份经济虽然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

“势要起而不可落”,在稳经济过程中,作为“主角”的经济大省,自然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为什么是这6个经济大省?

参加8月16日会议的6个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为什么是它们?

资料图:广东虎门大桥。中新社发 岳路建 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表示,无论是经济规模和比重、吸收就业,还是对财政的贡献,6个经济大省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当前面临着内外部压力,要想稳住经济,让下半年经济有更好的表现,经济大省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能力来做到这一点。

座谈会上透露的诸多数字可以说明6个经济大省的重要性——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6省里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6省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4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6省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接近全国的6成。

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注意到,从2021年GDP总量来看,排在前六位的省份就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其中,广东GDP超12万亿元,江苏GDP超11万亿元,山东GDP超8万亿元,浙江GDP超7万亿元,河南、四川GDP均超5万亿元。

从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来看,广东6730亿元排第一,浙江4984亿元排第二,江苏4639亿元排第三,山东3950亿元排第四,四川(2479亿元)和河南(2362亿元)分列第七和第八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表示,这6个经济大省总体上是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沿海4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经济比较发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相对比较高,而且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好,回旋余地更大,家底厚实,再加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支撑,预计4个沿海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问题不大,从而确保全国财力稳定和中央本级支出,实现区域财力均衡,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实现全国一盘棋。

白景明表示,另一个板块是和河南、四川,其中,河南是产粮大省,对于农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省份后发优势较大,这两年发展速度较快。6个省份经济块头大,人口总量接近6亿,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40%,劳动力人口比重也比较高,所以,这些省份的发展对于全国保就业、保民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6个经济大省如何挑好大梁?

事实上,近期多个经济大省已经表态要积极作为、勇挑大梁,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广东表示,全力以赴推动三季度经济有较好的上升,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浙江提出,下半年要确保GDP增长6%。四川提出“拼经济”,要求以“拼”的精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奋力冲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力争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左右。

具体怎么发力呢?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注意到,上半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表现相对较好,而投资、消费需要进一步提振。

赵锡军认为,这几个经济大省要尽快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加快推进相关的投资项目,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也就是在投资方面要加码,要更快推进,成为下半年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另外,要给市场主体更大的支持,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稳定就业和收入,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让下半年消费有更好的起色,促消费要抓住房产、汽车这两个重要的消费领域。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大省稳经济的发力点。

在扩投资方面,广东要求,要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作为稳投资的重中之重。 浙江近期要求,持续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热潮。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不遗余力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在促消费方面,江苏近期推出“促消费23条”。四川近期出台意见,要求把促进消费恢复回升作为当务之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撬动作用大的领域发放消费券,着力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白景明指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策工具箱要用好,该出台的政策要及时出台,已经出台的政策要执行好。而且现有的政策空间要用足,比如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也就是说,不搞“大水漫灌”,同时用好已出台的政策、增强政策实施时效并用好结构性政策。(完)

 
 


2022年0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