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一部《暴风骤雨》使尚志市元宝村出了名;周立波笔下的元茂屯以元宝村为原型,北方土改文化资源无疑是该村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多年来,元宝村坚持走工业立村富民之路,从“光腚屯”一跃变成“小康村”而再次引人注目。
“百名记者下基层”第一组成员15日走进尚志市元宝村,关注《暴风骤雨》如何再续新篇。
采访团成员早就听说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是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第一个目标当然是听张书记讲“致富经”。在村委会办公室,采访团成员却扑了空。元宝镇苏镇长告诉采访团成员,鸡东县委组织部的考察学习代表团昨晚抵达元宝村,此行前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张书记正在为代表团成员作报告。
于是,采访团成员决定先到村里的企业走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元宝村已经发展各类企业28家,企业拥有总资产8000余万元。在元宝村制笔厂,虽然是周六,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制笔厂厂长于宪臣告诉采访团成员,该厂原来是村办企业,2002年改为股份制。该厂8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和欧洲,年产值1500万元。在远东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熟练的按照标准将筷子进行分类。车间管理人员告诉采访团成员,不但有本村人在厂里上班,很多外地人也在厂里上班。外地员工可以占到20%左右。采访团成员来到工人苏凤杰身边,她告诉采访团成员,她来自延寿,这个厂是个福利厂,可以接收象她这样的残疾人。
中午时分,张书记结束了报告,采访团成员抓紧时机,找到张书记聊几句。朴实的张书记说自己是山东口音,说也说不好;也没什么文化,不会总结什么像样的材料。采访团成员执意要张书记讲讲经商,讲讲财富。张书记表情很认真,“我总觉得做买卖经商诚信最重要。国内的客商也好,国外的也好,都说咱农民最朴实,到时候咱都不能骗人。我今年60多岁了,至今还认这个理……”虽然,张书记总是谦虚的称自己不善言辞,也许这句话已经道出了关于元宝村财富的“秘密”。
在走兴工富民之路的同时,元宝村也很注意挖掘土改文化底蕴。下午,采访团成员来到暴风骤雨纪念馆,重温土改运动历史,忆往昔,看今朝。采访团成员在元宝村制笔厂听厂长(左一)介绍该厂生产情况采访团成员在元宝村制笔厂了解该厂工人艾厚萍的工作情况哈尔滨电视台记者参与“百名记者下基层”活动。来源:东北网 记者印蕾
2006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