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笔都散记

    为世人称道的文房四宝之首──湖笔,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经过历代笔工和文人的创造发展,以精工精料著称于世,并逐渐渗透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融入了中国书法、篆刻和诗文词赋的意蕴,深受古今雅士骚客的喜爱,使湖笔不但具有书画方面的价值,而且已经成为欣赏性艺术品。故湖州,作为中国笔也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人生多缘,因朋友的邀请,我又一次踏上善琏古镇这块神圣而古老的土地,见盈盈一连溪水绕镇而过,溪面上架几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如彩虹卧波,襟连小镇,青石小街,小巷幽深,好一个宁静安适之去处。善琏名连溪,又名善练,距湖州城东南二十八公里。据古籍记载:「善琏人多以笔为业,春前选毫,俱妇女为之。」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所称:「湖俗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

     西晋张华《博物志》和崔豹的《古今注》有记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所以善琏湖笔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造,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农历三月十六,是蒙恬生日,每逢笔祖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庙会,抬塑像、排长队,敲锣打鼓鸣炮,方圆数十里绕一周以示纪念。有史记载最早蒙公祠建于明末清初,在该镇宝宁桥西宝宁集上,为六角单檐式结构。黑顶红柱,屋宇古雅庄重,门口有两只威严的石狮子。蒙公祠分前后两院。前院为三间平房,内有蒙恬、蒙恬夫人、蒙恬太子三个泥塑座像。后院为三楼三底楼房。楼下叫暖阁,安放三个行宫菩萨。所谓「行宫」,就是在出会时抬出庙的菩萨,楼下放着椅子,出游时,「行宫」坐在椅子上。蒙公祠的前院,悬挂著名人的匾联,有李鸿裔的「勋策管城」、徐世昌的「弘扬文化」、黎元洪的「千古文明」,还有康有为、郑孝胥、郑多禄等人的楹联,字迹飞舞,毫气生辉。可惜在抗日时期,毁于一旦。抗日胜利后,笔工们自发捐筹款项在原地基上,又建造了蒙公祠。几度被毁,几度重建。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营建起中国湖笔博物馆,座落于善琏经济开发区内。座向朝南,门前一对石狮子,迎接四方嘉宾。大门上高挂「中国湖笔博物馆」匾额,为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所书写。正殿为蒙公祠。「蒙公祠」匾额,为湖州市书法家谭建丞手迹。正殿抱柱对联出自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何首巫的大手笔:

    东征西讨马上刀枪为秦关金固为民安存万代疆池

    南江北河纸上毫墨书汉文耀日书汉魂凭一笔春秋神台上安置三尊塑像。蒙恬身着战袍,安详端坐;他的右边站着夫人卜香莲,民女服装,脸露笑容,他的左边站着蒙恬公子,乳气未脱,天真可爱。神台上挂「勋策管城」大匾。神台前的王羲之「兰亭序」碑,由日本株式会社赠献,神台背后是一幅巨型制笔图。除此以外,馆内还陈列着从古至今的制笔工具,南宋骨梳、明代笔筒等文物,还有领袖和名人所使用的复制品、礼品等。

     朋友说,南北朝的陈朝时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善琏有座很有名气的永欣寺,寺内居住一位颇有名望的书僧智永禅师,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永欣寺中练笔三十年,每写坏一枝笔,就将废头投入墙边的大瓮内,积了三十年,智永把废头埋葬在一起,做了一个墓,称为「退笔冢」。智永的书法继承了先祖之精髓,因他书艺颇高,故请他题字的人络绎不绝,居然把他所住的门槛踏去了一层皮,智永请人包了一层铁皮以保护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铁门槛还产生了一句成语,叫做「户限为穿」。「退笔冢」和「铁门槛」千百年来一直为老百姓所传颂。

     辉煌二千多年的湖笔是怎样制作的呢?一枝湖笔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大小一百二十多道工序,其中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项。我与朋友走进了水盆车间,看见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水盆,水作工们侧身而坐,一手执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类在水盆中反复梳洗。接着是整理并逐根挑选,按色泽、软硬等不同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着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无锋,曲而不直、扁而不圆的毛在反复检查中一一剔除,在水作工手里显得那么轻巧、娴熟。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制笔工的精细复杂。

     从笔料、蒲墩、水盆至练头、装套、择笔、刻字等车间,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门学问,一项特技,集中了我国制笔技艺的精华,形成了选料精细纯净,工艺精湛复杂,形成了湖笔「尖齐、圆健」四大特点的独特风格。湖笔之精妙,闻名遐迩,赢得海内外一片赞扬声。

    从历史上的王羲之、智永禅师、苏东坡、赵孟俯到现代的郭沫若、潘天寿、李苦禅、沙孟海等名人学者,无不对湖笔爱慕之极,珍爱之情溢于匾额书画之中。随着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走来了一批批金发碧眼的老外,风尘仆仆,不远万里,抱走了一盒盒笔都精品,留下了重重叠叠友谊的脚印。善琏湖笔被誉为「毛颖之冠」,远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想到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功传千秋,举世闻名的湖笔就发源在脚下这块土地,我心间油然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2006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