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温州大学,要用改革的精神办学。温州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原浙江温州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办学思想,再次浮出时间的水面。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合并成立的温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即将揭牌,“立足温州、依托温州、服务温州”的办学思路,与老人当初的期望一脉相承。
专业设置锁定城市发展方向
在新办公楼里,温大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谢志远难掩激动:“我们与温州大虎集团投资100万元创建的打火机创新科研中心就要落成了。”
与温州产业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近年在温州大学相继建成并发挥出实际功用。去年,温大的制笔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在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纳米改性中性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招投标中一标中的;皮革重点实验室获得3个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近两年,温大新增13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工科、商科类专业,着重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温州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色,温大在融合过程中对一些老的、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进行结构调整。温州培育高新特色企业,对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很大。温大便将原来的计算机专业调整成为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专业。同样,与温州本地电子、电器行业密切相关的物理专业,与温州地方经济结合的鞋样设计专业等温大的品牌,也成为近年内容发生变化最多的专业。
此外,温大注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创业是一种习惯”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宽敞的“0+1工作室”里,在“创业是一种习惯”的标语下,“总经理”李虎正娴熟地与客户谈业务。要不是一脸稚气,真难以想象他才是一名大三学生。
读书和创业结合,学和用相融,是温大的办学特色之一。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一名学生设计的剃须刀造型,被温州日用电器公司采用,并由此获得一张价值500万元的外贸订单;视觉传媒设计专业周宇一同学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一家品牌传播公司,现有员工7人,业务不断;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楼柯军同学创办的一家软件技术公司,现有员工40人,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
据该校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13的在校生正在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83%的学生表示将重点考虑创业。
温州的重商文化造就了温州人能创业的特性。温大的开放、鼓励与支持,成了学生创业的坚强后盾。2004年起,温大开设36个学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必修课,聘请温州一批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担任“导师”。在学校定期举行的论坛上,为大学生创业面授机宜。
学校为学生搭建“实战练兵”的平台,成立8个创业工作室、创业俱乐部、市场营销协会等社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创业中心拥有国粹、油艺绘画、蓝蜗牛设计、“印”鞋样、34秒摄影等工作室。4年来,美术学院共有3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累计收入100多万元。中心也从原来的20平方米扩大为如今的400平方米。
“创业并非无奈之举,而应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校长陈福生说,“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带来了创业型人才需求的激增。我们转变观念,通过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引导学生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通过创业实践,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6学科跻身中国大学百强
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各学科100强名单”显示:温州大学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6大学科门类进入全国百强,并在浙江高校中名列前茅文学位居浙江省第三,理学、教育学排列第四,法学第五,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第六。
仅文学一项,人们就能找到支撑它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2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48部,发表论文5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
浓厚的传统学术氛围和研究精神的代代相承与融合提升,带来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办学层次结构改善,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2003年筹建以来,温州大学净增教授41人、副教授51人、博士36人、硕士105人。目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48.7%,研究生学历占48.2%。教授平均年龄47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1岁,师资力量不断优化,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年轻教授群体。
在此基础上,温州大学亮出“十一五”建设目标:硕士点总量将达35个,在校研究生超过1000人,在校本科生达两万人。全面为2011年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做好准备;建成8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3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建成60个左右本科专业,其中12个以上专业入选省部级重点及特色专业,20个左右专业实现重点线招生;争取80个左右国家级课题、200个左右省部级基金课题立项,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地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科研成果大奖取得突破,2010年年度科研经费达7000万元以上;教授和博士总量各达300人,造就8个左右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和科技创新群体,培养20名左右在国内同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2006年0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