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义乌文博会:一个极具草根魅力的文化变革实验

  2002年,在义乌,30出头的骆峻翔偶然听专家说起,义乌很适合做文化会展业,突然明白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随即改行。两年后,义乌文博会开张;2005年10月,在衢州偏远的金竹村,一项名为“村村通”的工程,成了山村的头号大事。 
当电视屏幕上忽地跳出异常清晰的画面,人们意识到他们的“世界观”就此被颠覆;……2006年6月中旬,距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作出将近一年,距离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仅仅几天,我们的记者再次上路,求索浙江在文化变革实践中,最振奋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深切体会到:文化是如此具体、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往大里说,关系到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而往深里说,则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生活的充实、愉悦和丰富性。在接下来的这组报道中,我们试图为你提供———全国文化变革大视野下的浙江经验、浙江答案;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之一的浙江,其创新精神是如何真实地发生、实现的;我们同时也为你提供———文化变革中公众利益的位置、保障和体现。种种文化创新对于参与者和公众,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诚如中宣部“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所言:“浙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很有深度,文化建设的起点很有高度,文化建设的学术思考很有眼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很有胆略。”快报愿和你一起上路,为推进浙江的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公共服务精神,共同努力。

  从第一届上千万做到了今年的13个亿

  30出头的骆峻翔,胖乎乎的脸蛋架着金丝眼镜,一脸书生气,他对于平均每小时要接十来个电话、并在手机和座机之间不断切换表现得异常灵敏和耐心,尽管他的职业不是接线员,而是义乌福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灵敏和耐心建立于他觉得他的事业已经非常明确地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因为,由他最早参与筹划的“义乌市文体用品博览会”“被政府看中了”,在今年4月,轰轰烈烈地举办了“2006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就这样,从产品做到产业,交易额从第一届上千万做到了今年的三天13个亿,核裂变般地“搞大了”,连骆峻翔也意想不到。此举得到了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的批示“义乌文博会的经验值得反映总结,这是真正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产品销售的极好平台,将来可能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间探路

  一句话开启了一个文化博览会

  2002年,中国文教协会有一位副理事长来义乌考察,他对一个县级市文化用品产销的繁荣大为吃惊。他对陪同考察的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会长楼国辉说了一句“一有市场,二有客户,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没有文化展会呢”?楼国辉心中一动,作为有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个人资产逾亿元的他,深知一个展会对于行业的意义和作用。“一起干!”中国文教协会副理事长回京后,楼国辉注册了他的第五家公司“义乌福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骆峻翔也加入了进来,担任副总经理,成了具体执行者。骆峻翔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义乌就经不住蓬勃的市场经济的“诱惑”做过各种各样的小生意,在加入展览公司之前做的是服装生意。“改做展览,当时想法很简单,北京专家都说行,那就试一试”。做做看,心态轻松,但日子不轻松。一头去拉参展商一头去拉采购商,看似简单的展览使得骆峻翔从那一年开始,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出差,见庙就拜,见菩萨就磕头,全国各大文化用品生产商、经销商都是他的“菩萨”。2004年,除了驰名中外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义乌突然间又冒出了一个新的博览会,叫“文体用品博览会”。拉来最初提供创意的中国文教协会做主办单位,福田展览服务公司则是惟一的承办单位。五六个人忙活了两年,第一次展览成交额千万左右,没啥赚头。但是,没亏就是赢,这个“第一次”让骆峻翔和他的同事看到了前景。

  变化

  以前我求他们来展览现在他们送上门要我挑挑看

  骆峻翔说,最早成立公司时他以为就是注册一个公司操作一个项目,做一个展览,做做看。但第一届让他感觉“投对了胎”,义乌是个做展览的绝佳之地。骆峻翔的感觉是有道理的。做展览,一靠参展商,二靠采购商。义乌本地文具企业就有2000多家,但是义乌市场上70%的文具销售商来自外地,像宁波、福建、广东等文具生产基地都将义乌当作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绝好平台。然后再看采购商,不算国内采购商,就是常驻义乌的外国采购商就有8000多人。平日里,销售方、采购方都在义乌市场转悠,自从得知有个文化用品展览,都趋之若鹜。2005年,“第二届文体用品博览会”如期开展,短短两天,两三百个展位成交额突破亿元,其中专业外商就达2000人以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还分别组团参加采购,外贸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80%以上。这在当时国内同类展会中独一无二,有的媒体甚至评价其为“中国文化行业首席国际贸易平台”。骆峻翔晕了,而且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地位”的微妙变化:“福建和汕头都是文具基地,以前都是我上门去求他们能不能把货拿到我们义乌来展览,卖卖看,现在是他们送上门来要我挑挑看。”当义乌的“文博会”快速成长时,类似的“文博会”在全国也遍地开花,2004年11月,深圳,2005年9月,沈阳也开了“文博会”。但是,义乌和他们不一样,其他“文博会”均以展示为主,而义乌的这个文博会跟义乌人一样,很实在,“就讲交易额”。

  政府介入

  从文化“用品”升级到了文化“产业”

  一个平地而起、五六个人注册个公司折腾起来的“文体用品博览会”居然做出了上亿元的成交额,还被纳入了“首席国际贸易平台”,义乌的民间首创总是能让政府感觉到“惊喜”。浙江省政府、义乌市政府经过考察认为,这个诞生于民间的“文体用品博览会”已经到了“目光可以更远一些,步子可以更大一些”的时候。“整个产业都值得拎一拎”,义乌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说。而义乌文博会从无到有的那几年,也正好是义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卖年画起步的义乌老板有钱后开始热衷投资动辄上千万的印刷业;没经历过鸡毛换糖的新生代老板看好上升通道中的画框产业,而且一不小心就又做成全国最大的画框基地。2006年,“文体用品博览会”被“更名”为“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由浙江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广电局、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联合主办,义乌市委、市政府承办。福田展览公司因其多年经验,会同一直以来“操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的“义乌小商品城展览公司”,强强联合,成了会展执行单位。“用品”升级到“产业”,博览会内容拓展到了文体用品、工艺品、印刷包装、画框产业等6大类。

  核裂变

  搭上大船文化产业博览会

  三天成交额13.6亿元

  骆峻翔发现,虽说改了个名,但操作手段完全不一样了。“2006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杭州、温州、丽水三地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这届博览会上,这三地都组团参展,仅丽水一地就揽下了80多个展位;央视一套、四套,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开始滚动播出义乌的城市形象宣传资料片;义乌外经贸局、外办等各部门都通过他们的渠道,直接向外商发出邀请;一个由中国文教行业专家、国外文具商会负责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直接参与的文化论坛也成了博览会的内容之一。然后再来看成效:700多家参展企业,20多万经销商、采购商前往寻觅商机,三天里成交额达13.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为7.36亿元。现在,用骆峻翔朋友的话来说,骆峻翔的状态很好,是那种认准了目标就沉下心来干活的人。创建才4年的福田展览公司也因为操办了文博会而一跃成为义乌第二大展览公司(位列第一的是“义乌小商品城展览公司”)。骆峻翔说他相信会顺利,会展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搭上了大船哪有到不了彼岸的道理。

  关于义乌文化产业

  历史24年前从旧年画堆里发端1982年,义乌人孙家云、孙岳正等到外地打工时,发现一些印刷厂的过期年画很漂亮。他们就用很低的价格把这些人家眼里的废纸买了回来。回家后,几个人叫上亲戚朋友一起裁、剪、拼,大年画变成了小画片和折叠式小卡片。再拿到集市上试销,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光了。于是孙家云、孙岳正等人的打工生涯就变成了四处寻找库存积压的年画,加工、销售,废纸堆里掘出了金,一传十,十传百,全村200多户有80%的农户开始经营画片。1988年,义乌年画经营户在全国开创了四开塑膜年画发行的先河,并迅速占领了广大农村市场。义乌文化产业由此发端。数据世界上5支笔中有4支是中国制造的,而中国造的笔中,又有70%的零部件是由义乌的制笔企业生产的。全国70%以上的正版合法年画挂历产自义乌。美国80%的圣诞礼品来自中国,而中国80%的圣诞礼品出自义乌。……目前,义乌已形成文化生产经营企业4000多家,形成了以文化礼卡、印刷制品、文化用品、书画艺术、年画挂历、印刷器材及新兴现代办公用品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群,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销售额达50亿元人民币,其中60%的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义乌文化产品出口额已占义乌市出口总额的1/3。专家点评“无中生有”的精神核心是创新义乌文博会发展路径所显示的其实是义乌发展过程中很主要的一个特征———“从无到有”。诞生于民间文博会是这样,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也是这样,整个义乌的发展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展,一个自然资源一无所有的内陆小县创造出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经济奇迹,贯穿其间的发展路径就是不断地谋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义乌市场研究专家齐东(中国批发市场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浙江市场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义乌人的“无中生有”其实蕴涵着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义乌经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文博会的崛起还反映了义乌人不图虚名,只求实效,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市场化取向中培育新的“资源”。在政府层面上,义乌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以“富民”为核心和归宿的政策创新,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把所有在义乌创业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解放了出来。(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记者肖菁都市快报)


2006年0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