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强强联合or自我谋杀---“一口锅”引发的震荡

   9月6日,杭州一夜秋凉,最高气温骤降至28℃以下,怕热的“短裤”们忽儿换上了长裤。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上,《两大炊具巨头跨海联姻,强强联合打造世界级巨无霸》的文章挂在重要位置,充满喜庆气氛。

  全球知名的炊具业巨头法国SEB公司并购中国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9月8日正式实施后碰到的第一个案例,目前正在进入商务部层面的审查。

  在新的外资并购政策与即将度过WTO保护期的双重背景下,苏泊尔作为外资并购境内上市公司股权的案例,显然远非并购事件本身那么简单。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多重思考。”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成员、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说。她正在着手进行一项关于“外资并购民企”的专题调研。

  跨国并购,经济规律与中国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跨国并购浪潮不可避免。”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成员、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说。

  程惠芳说,工业化时代到来后的并购现象,已经在世界上掀起了6次浪潮。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以美国为例。在交通尚未发达的时代,工业普遍处于小散状态,但随着交通的改善,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形成,引发了第一轮产业并购,此后,随着通讯的完善,信息的发达,从工业化初期直到后工业化时代,一共经历了5次并购浪潮。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的。

  “而在全球化时代到来后,随着资源的全球配置,跨国并购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各个国家。”

  苏泊尔并购案正好发生在一个大背景下,因此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中国已经出台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政府规定,但尚未验证其效果;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正在掀起,并购不可避免。

  可以说,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外延。但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尚未经历过完整的国内并购,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够强,却一下子要面对跨国并购和国际产业调整,显然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程惠芳说,并购的出现,基本上出于三种原因:一是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二是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三是为了获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市场营销渠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并购是产业调整的契机,并不是坏事。以钢铁产业为例,一家小钢厂当然不用控制矿山,但如果一家国际大钢厂不控制铁矿石等上游资源,则会受制于人,交易风险将相当大,因此纵向并购、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企业也应该“走出去”,通过并购掌控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

  同样,如果市场上产生了重复的严酷竞争,通过横向并购,消灭竞争对手,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不管横向、纵向甚至混合的并购,都是产业演变规律,每个市场都只能主动适应。

  程惠芳说,成功的并购,还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现成的产品和销售渠道,达到在短期内获取品牌和占领市场的目的。因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如果推出一个产品都要企业投资生产线生产出来,周期就会太长。而选择并购优质资产的话,产品上市周期将大大缩短。

  所以,并购是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70%以上是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现存的国际大企业都有过并购经历。

  省发改委外资处处长徐幸说:“并购是一个趋势,拦是拦不住的,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比如通过并购完善我们的产业链,而不是将名牌和市场拱手送人。”

  民企大省面临的新课题

  而对浙江来说,这一轮并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浙江的块状经济发达,但单个企业规模不大,存在国内市场并购的需要。另一方面,浙江经济正在进入存量资产的重组以提升产业结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并购是投资的最常见手段。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外资的介入,浙江省内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很自然的事。”程惠芳说。

  尤其是,自2005年能源和原材料涨价以来,浙江不少企业面临转型的拐点。跨国公司此时出现,就十分耐人寻味。

  根据苏泊尔的公开说法,企业制胜的关键是实现规模和技术两大核心优势的飞跃。而为实现这样的飞跃,依靠自身积累在短期内难以逾越。因此与国际强者进行强强联合,是苏泊尔顺利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成就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据业内人士分析,浙江民企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引进国外资金和外企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而这无疑和一些外企的全球化扩张一拍即合。

  与此同时,浙江民企内部也正处于“交班活跃期”,许多历经创业艰辛的企业主在自己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准备退居二线将企业交给“第二代”的时候,却面临着“第二代”对父辈的产业不感兴趣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转让也很容易成为“第二代”的选择。

  国内文具行业龙头老大宁波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在分析外商收购中国民企时,曾谈到中国民企当家人的三种心态———

  “第一,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但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既没信心,也很茫然”。因为受制于企业家自身素质,企业内人才整合等方面的困难,曾经辉煌的亿万富翁其实正在急寻“救命稻草”。事实上,作为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很难被国内企业所收购,因此一旦有外资抛来绣球,便千方百计抓住,借机急流勇退。

  第二种是想借并购做大做强。这些民企希望嫁接国外巨头的技术、品牌以及资源、资本整合优势,使自己迈上国际化竞争的新台阶。这些民企并不在乎公司姓“中”还是姓“外”,更强调资本的回报率。邱说:“一句话,就是搭顺风船。”

  第三种是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企业家,面对有意并购者不慌不忙,与对方进行有条件的合作,谨守谈判底线。邱智铭说:“但外商的并购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这种讲原则的谈判,双方往往很难对接。”

  据省发改委了解,现在并购的很多外资都是私募基金。这些基金并非产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他们的目的在于收购优质资产,然后包装企业上市两年后退出。

  徐幸说,这些基金绝不会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只有两个目的:消灭我们的品牌、赚钱。实际上已经有国外基金盯住了一家浙江企业,但这家企业目前已经采取了措施加以避免。省发改委正联手外管局、工商局、外经贸厅对这种并购进行“监控”。

  因此,企业在面临并购时,一定要弄明白并购方背后的资金主人和目的。

  显然,外资并购,已经成为民企大省面临的新课题。事实上,早在苏泊尔并购事件发生之前,浙江省发改委已经在着手组织跨国公司并购对浙江省产业经济影响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发出了“跨国并购中地方政府能做什么”的提问。

  “一口锅”涉不涉及产业安全

  “一口锅又不涉及国家安全,如此大动干戈有必要吗?”包括苏泊尔老板在内的不少人,都提出这样的疑问。

  确实,与美国凯雷收购徐工集团,德国舍弗勒收购洛阳轴承等案例不同,炊具业是终端消费品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企业众多,消费层次复杂,每个厂家都有自己侧重的品类和目标消费群体,一句话,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苏泊尔只是一个个案”,程惠芳说,“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看待外资收购民族产业中的优质资产。”

  根据程惠芳的观察,随着WTO规定的开放时限的到来,外资并购中资企业正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并显示出一些特点。

  比如,国内制造业民企正遭遇成长之痛,而外资正好乘虚而入,将初显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营企业“扼杀”在成长的道路上。

  如果是国有企业被外资收购,还有国资委把关,而自主权较大的民企,既不能“强嫁”,也不能硬拆。

  “虽然并购是大趋势,但如果国家产业安全与企业利益发生了冲突,必须有合适的途径,由国家保护这个行业从而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对企业间并购既有鼓励也有限制。”程惠芳说。

  据了解,在9月8日开始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如涉及重点行业,或导致拥有驰名商标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应进行申报。

  当然,对于“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这一话题,有些经济界人士认为,不应将保护民族产业盲目扩大化。从目前已经被并购的一些企业来看,较少是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这些企业都属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只要企业遵守我国的法律、制度,满足我国就业、消费需求,谁来经营并不重要。

  一位专家认为,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垄断,可以用法律来限制,因此《反垄断法》的尽快出台,对于防止外资控制国内关键产业,将十分重要。

  徐幸说,省发改委对并购的态度是:积极、稳妥、合理。积极是指积极应对,稳妥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对扰乱市场的坚决打击,合理是要规范、引导企业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该怎样“跃入大海”

  9月8日,第10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引资和投资机构在这一平台参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同一天,《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也开始正式实施。

  苏泊尔跨国并购案,发生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口,也发生在中国重新审视外资的关口。

  对外开放是中国重要国策。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与一些日渐疲惫,老想爬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的“老运动员”相比,中国更具有“跃入大海”参与更广泛国际竞争的勇气。

  因此,怎样正确看待和利用外资,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必然要直面的话题。

  9月4日,浙江最大、全国第二大鞋类制造企业———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参加于上海举行的第25届国际鞋业大会期间透露,仅在近期,就有数家跨国投资集团与奥康接触,“希望能够合资甚至并购”。

  “但我拒绝了他们。”王说,理由主要有二:一是从产业来说,“奥康并不缺钱,做鞋子仍是我的兴趣所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二是从品牌而言,“目前中国鞋革协会提出,要用5~10年时间培养3~5个国际性品牌,奥康希望成为其中之一,所以不会放弃品牌”。

  不过他同时表示,拒绝外资并购并不是盲目对抗。“最合理的方式是,与外资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借力做大品牌,”王说,“奥康与意大利GEOX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GEOX是意大利第一、世界第四的跨国鞋企,以生产“会呼吸的鞋子”闻名全球。

  据介绍,2003年2月,奥康与GEOX签署合作协议:后者利用奥康强大的销售网络在中国销售其产品,并将其亚洲生产基地落户奥康;而奥康则借用GEOX在世界68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走入国际市场,同时参与后者在亚洲市场的产品设计开发。这一既不同于OEM(贴牌加工)又不同于中外合资的“双向借道”模式,被业界称为“中外合作的第三种模式”。

  “正是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使奥康受益匪浅。”王振滔称,首先是国际品牌的管理、技术和最新信息;其次,“随着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大额反倾销税的不断升级,如果没有双向借道,奥康的国际化道路必定荆棘满路。”截至目前,奥康在“世界鞋都”意大利的销售额已达2亿多元人民币。

  这位担任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的浙江商人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极为有限,尤其在国际化背景下,“学会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才是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应走之路。”

  程惠芳认为,一方面中国企业要主动面对并购大势,直面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应该认真学习跨国集团的这种全球化战略,积极研究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有效途径。

  “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外,中国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市场中介机构都必须加强对国外企业的研究,以形成预警和应对机制,才能与政府层面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新的全球竞争。”程惠芳说。来源:浙江日报


2006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