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难以割舍的修笔情结


              图为刘师傅正在市学生路上为顾客修理钢笔。   本报记者 刘 璐 摄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圆珠笔、水笔等方便携带的一次性文具的普遍使用,以及人们对电脑越来越依赖,摆放在商场柜台里的钢笔已很少有人问津,“修钢笔”的营生自然也冷清下来,于是,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便很少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昨日,记者途经市学生路时,偶遇一位修钢笔的老人。记者与老人闲聊中得知,老人姓刘,安徽人,今年65岁。刘师傅自1998年从老家来到焦作后,开始了修理钢笔的生涯,如今已有近8年的时间。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用钢笔的越来越少了,自己有时候一天也修不了一枝钢笔,况且自己又是流动摊点,顾客不好找他。

   刘师傅对记者说:“修理钢笔赚不了多少钱,但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行,最主要是实实在在修笔,让笔好用,变废为宝。”他告诉记者,普通钢笔虽说值不了几个钱,但对于使用者来说,因为有着多年的感情或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等,钢笔坏了,是件让人感到惋惜的事,如果修好了,看到顾客高兴的样子,自己也很快乐。他说:“虽然一次性水笔如今大行其道,但使用钢笔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只是苦于找不到地方修。”刘师傅说,现如今找他修笔的有两类人,一类多是老人,他们经历过从毛笔向钢笔的转变过程,他们留着用了多年的钢笔,就是留着历史、留着心情。来修笔的另一类人是年轻人、学生,他们中间多是书法爱好者和机关工作人员。

   刘师傅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还守着这门手艺,首先是为了谋生,另外是对钢笔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修了这么多年钢笔,这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现在,刘师傅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有一个固定摊点。“这样顾客就容易找到我,我的生意也会好一点。”说完老人眼里露出了一丝企盼。来源: 焦作日报 作者:王金伟


2006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