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已有数千亿元的浙江资金走出浙江,在中西部等很多区域“攻城略地”。一方面发挥了调节全国市场要素配置的作用,削低东西部发展的“峰谷沟壑”,统筹区域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浙资对各地房地产、能源等领域的进入,也带来了炒作和泡沫化的阴影。
不少专家指出,浙资“外扩”,是浙江的市 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是资本流动逐利的天性所致,如何使其在经济秩序中展露“天使”的面孔,抑制“魔鬼”的作用,有待于有关方面以科学的态度适当予以引导。
十天内400多亿元外地资金汇入温州
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收紧,在中国各地“转战”的浙江民间资金大量回流。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统计,2005年下半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发展回落趋稳和煤矿行业“关转并停”等调控政策影响,温州的资金回流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据人行温州市清算分中心和金融机构电子联行往来情况测算,2006年春节前10天外地累计汇入温州的资金达到了440亿元。
长期以来,以温州资金为代表的雄厚的浙江民间资金在全国各地快速流动,其投资动向成为经济领域广受关注的热点。从房地产,到山西煤矿,再到西南地区的小水电、新疆的棉花,乃至东北华北的国企等等,哪里有较好的生长空间,浙江的大笔资金就会蜂拥而至,甚至成为舆论的焦点。“浙资外流”一度被当作“恶意炒作牟利”的反面典型,或者被视为“浙江经济衰落”的象征。
据浙江有关人士介绍,浙江资金转战全国甚至海外,是这个市场经济最早发育的省份市场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又是“缺铁、少煤、无油”的资源小省。浙江的很多企业尽管有深厚的资金积累,但若想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资源瓶颈。而中西部等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多地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也很雄厚。浙江企业“走出去”,是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的需要。
据悉,浙江民间资金并不仅仅是资本运作,在全国乃至海外很多地方,浙江的民营企业或投入资本买下企业控股,或直接开办厂矿拓展发展空间。根据浙江省协作办到2005年底的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外境内,不含港、澳、台)务工经商人员大约有440多万,经商办企业人员230多万,个体工商户70万。浙江对省外累计投资6400亿元,输出资金1000亿元,2005年营业收入1.3万亿元。也就是说,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去年全年的GDP数字。
浙资逐利行为带来“双刃剑”效应
浙资的外流,对区域间经济发展起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作用。调查表明,走出去的浙商有的着眼于开拓新的市场;有的着眼于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有的着眼于优势产业的扩张和延伸。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十五”前四年连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浙江省境外投资数又增长14%,累计核准境外企业达2160家,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省的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达到1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其实很多浙江的民间资金在境外的投资,远远不是政府部门的统计所能覆盖到的。
至2005年末,浙江人在境外共投资24个资源开发项目,实际投资8867万美元。不少企业还通过出资控股等方式,获得外国著名老牌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向外拓展市场。
浙资对市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是相互的。在浙资获得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当地也获得了浙江的资金、营销网络、市场、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很多地方对浙资进入持欢迎态度,一些地方甚至以极其优惠的政策,针对浙商招商引资。有人比喻浙资的进入好比“财神来了”。
然而由于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一些浙江民资在前些年大规模进入很多城市“炒房”,尤其是温州炒房团备受世人瞩目,所到之处,房价猛涨。在他们获利之后抽身离去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被硬撑起来的高房价城市,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一度在某些地方,“温州炒房团要来了”的传闻会在社会上产生“狼来了”般的恐慌。浙资逐利行为的“双刃剑”现象已经引发有关方面的反思。
资本活跃程度是评判地区经济的重要指标
浙商研究会副会长杨轶清将浙江经济比作藤蔓伸展、根子不动的“地瓜”,认为藤蔓吸收养分后又会促进果实的长大,浙资外扩会“反哺”带动本省经济的发展。除了像温州春节前那种“回乡资金”,大量浙商在省外获得发展后,往往又带资金回乡投资。据浙江省协作办统计,截至今年1月中旬,浙江省11个市回归投资的总额超过200亿元。
有专家指出,全世界的资本没有不流动“逐利”的,资本流动的活跃程度是评判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也指出,浙江对全国的经济贡献程度要远远大于GDP的表现程度。
浙资在给本省和外地“输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夹杂其中的“炒作”副作用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专家指出,巨额的游资犹如烈马,需要有形的手适当调控。投资应尽快脱离“短平快”的低层次,进入战略投资的层面,以保证经济秩序快速而又有序地运转。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0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