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中国经济开始降温 宏观调控拒绝“半途而废”

    除了顺差仍在上涨,第三季度GDP、投资和货币供应增速全面回落。

    经过了近半年时间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决策者们终于重新拿到了一份漂亮的第三季度“成绩单”;这张“成绩单”在2005年下半年其实拿过一次,但在随后的经济升温过程中丢失了。

    “很有意思,中国政府现在对于控制投资增速和GDP增速的决心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宏观决策者在去年末出现了一些懈怠,现在,他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们似乎希望中国经济降温!”云南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曹和平说。

    宏观调控的推力

    GDP、工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第三季度应声而落,这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概括为“三落一稳”。

    第三季度GDP增长10.4%,比第二季度回落了0.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比二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2%,比二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

    尽管面临中长期货款增速压力,央行基本看住了“钱袋子”——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6.8%,比6月末回落1.6个百分点;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8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

    “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短期的宏观调控水平之高明。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出现异常,GDP增长达到11.3%。从4月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开始,短短半年时间,宏观调控效果出奇的好。”曹和平教授评价说。

    种种迹象表明,本次宏观调控效用还将在第四季度甚至2007年表现出来。在冲过第二季度GDP11.3%的高点后,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降温!

    “2006年第四季度的GDP可能还是回落到第一季度的水平:10.3%,全年维持10.5%的水平。不过,2007年GDP增速会继续回落到9.5%~10%的水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

    曹和平教授表示了类似的观点——“2006年全年达到10%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2007年的增速,我预测会在10%以下。”

    不过,曹和平教授认为,WTO对中国经济的制度刺激效应正在逐步减弱。“2003年~2005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37%、35%和23%,这是一条下滑的曲线,2006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速将会下降到20%。加上明年美国经济的放缓,外需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动力将会进一步减弱。”

    拒绝“半途而废”

    “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取决于中央政府对于投资增速的导向和态度,现在看来,中央政府显然不希望投资增速和GDP增速上来。”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魏琦说。

    然而,尽管面对投资增速和GDP增速等主要经济数据的全面回落,但与2004年的宏观调控不同的是,中国政府的调控决心并没有丝毫放松。

    在10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目前宏观经济的问题总结为——“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

    在开出的宏观调控药方上,国务院仍然坚持前期强硬的宏观调控措施——“坚持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并强调了要“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

    在投资调控上,国务院再次把矛头对准房地产行业,并鲜有地提出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此次高规格会议对未来的宏观调控做出了最权威表态。

    专家分析,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未来的调控主线,中央政府此次铁腕调控手法显示了与2004年调控的不同之处。

    在2005年的下半年时段,投资和GDP曾出现明显回落,不过由于国有银行先后海外上市,及地方投资冲动,贷款增速和投资增速在2006年年初出现强烈反弹。而现在,宏观决策层似乎决心拒绝重复早前的经济轨迹。

    “中国经济不会再次陷入上一轮宏观调控的尴尬局面。目前中国政府对于投资增速的控制决心非常大,希望GDP增速能够降下来,以及时解决各种深层次的结构矛盾。”祝宝良说。

    中国政府的这种调控决心早已被市场察觉。早在9月12日,第三季度央行在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会议第一次透露了中国政府的未来的调控方向——“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货币”。

    上述观点与央行在前不久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会议出现了细小的差别。此前,央行只是提出要“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而本次直接提出“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语气要严厉得多。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辞显示,新的一年经济增长导向不是加快,而是放慢。(记者:刘晓午)


2006年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