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无独有偶/一支钢笔

    在商城寻访风景,大市场鳞次栉比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固然令人神往,在那街头巷尾,不经意间闯入眼帘的小“摊点”,也足可勾起你的兴趣与遐想。

    一张小桌子,上面放几瓶墨水,几支钢笔,前面硬纸板招牌上赫然写着“修钢笔”三个字。摊主是位古稀老人,花白头发,身着褪色的中山装,岁月已在脸上刻下印章般的痕迹。他耐心地磨着笔尖,清洗部件,换上橡皮管,刹那间一支旧钢笔就恢复了生命活力。看他娴熟利索的一招一式,我不禁探问“干了多少年了?”“半个多世纪”,他抬了一下头,语气沉重而自豪。他从年轻时就学这门手艺,曾无端被打成“投机倒把”,后来几经周折,才落实了政策,保住“摊位”,重操旧业。回忆那风风雨雨的经历,他似乎有些心酸。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岗位,一份爱好,对“一支钢笔”,竟乐此不疲,挚爱、痴迷到此等程度,实为不易。

    我油然而生敬意,脑中浮起作家孙犁《一支钢笔的故事》所描述的情景,更联想起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学校里大都写毛笔字,班上惟有一位父亲在上海工作的同学,拥有一支钢笔,他在写字课上写,同学都感到稀罕,好奇地围上去看。不用蘸墨水,刷刷地多流利,字多漂亮,谁都羡慕。回家时,我闹着要爸买一支钢笔。可我家穷,爸爸只应许等到秋天山上的桕子成熟时,到树下拾桕子换钱买。等到第二年桕子熟时,我起早摸黑地去拾桕子,数量足有一小布袋。结果,穷人无信,爸爸竟把桕子钱补贴家用变成“油盐”。钢笔成了泡影,我非常失望,吃饭不香,晚上连做梦也是“一支钢笔”。一直到上初二,我才通过勤工俭学圆了“钢笔”梦。我把它视为珍宝、十分爱惜,用坏了就修,修了又用,直到不堪修理,还敝帚自珍。

    时过境迁,岁月轮回,看看时下的学生,文具盒里尽是各式的笔,钢笔在手偶见出水不畅,则一丢了之,谁曾想到过一个“修”字呢,据报载,偌大一个北京城,如今只剩下一个修笔匠了。岂止京城,全国皆然。曾经辉煌的修笔业,风光不再。我有些惋然,很为小城这最后一位修笔匠的生计和命运担忧。老人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生意虽清淡,人却可乐了。”原来他以此当作精神的“港湾”。民工子弟贫困生上门,分文不取。依他的话说,力虽微小,也应为“希望工程”打点边鼓嘛!他正像一束小小的烛光,照在黑暗处。

    告辞了老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翘首回望,老人的形象倒越来越高大。老人多年苦苦经营的守望的何止是一个小小的摊点,其实是一个传统,一种精神,是一道永远不该消亡的美丽风景线。来源:义乌新闻网


2007年0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