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科教片“笔的科学”入围TAMPERE国际电影节

    于大泳和他的《笔的科学》入围芬兰TAMPERE国际电影节,这也是中国唯一的民营科教视频作品入围国际电影节。人民网天津视窗对于大泳先生进行了专访,了解他的参赛经过,同时听他讲述科教视频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天津视窗]:首先欢迎天津泳明音像制作有限公司的于大泳老师做客人民网!欢迎您!

    [于大泳]:谢谢人民网的邀请。

    [人民网·天津视窗]:于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音像工作的?

    [于大泳]:我从1995年开始正式进入这一行,不过,要说接触音像制作就比较早了,刚开始的时候搞电教,就是教学影视制作,到现在差不多有10多年了。刚开始的时候条件和设备比较差,我们用的都是家用设备,开始是四分之三英寸U-MATIC磁带,到二分之一英寸BETA磁带,再后来才转到了数字,现在是DVCAM。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还记得第一个作品是什么类型的吗?

    [于大泳]:当时做得比较多的是农业类,这和我们国家当时的科教环境有关系。我们国内的科教片无非就是农业、医疗健康等类的东西比较多。我当时做的主要是农业类的,有种植的,也有养殖的。我记得我最早是和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合作,拍摄黄瓜种植科教片,后来又拍了小麦、水稻还有塑料大棚等等。基本上我们国家农业系统在不同时期推广的品种和技术我都排过。

    [人民网·天津视窗]:拍农业类科教片的时候是不是要到田间地头去拍?

    [于大泳]:那是肯定的啊,如果不去现场拍,也拍不出来最好的效果啊。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去农田里拍菜花的种植,种菜花有一个过程叫“移苗”,这个工作必须要在中午12点太阳最足的时候做,气温基本上都是在38度左右,正是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当时用的还是四分之三英寸格式的机器,是日立HP-22的摄像机,特别的沉,那个摄像机和录像机是分开的,各自都有电池,要两个人分别背着才行,摄像机和录像机中间连着一根线,还特别的短,也就一米左右,农田里面有水沟啊,我们两个人要协调好了,喊着一二三一起跳过去(哈哈)。几天下来,背带就把肩膀磨破了,晚上也不敢洗澡,脱衣服都疼。所以说,拍科教片还是非常辛苦的。

    [人民网·天津视窗]:据我了解前一段时间您的一部科教片得奖了。

    [于大泳]:是的,那是去年(2006年),我们应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的要求做了一个片子,叫“笔的科学”,当时吉林教育电视台的台长陈旭(音)提出个选题,就拍我们大家平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笔。好,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特别有意思,于是我们就开始准备,一开始想的比较多,想面面俱到,把各种笔都拍出来,但是后来觉得太庞大了、太复杂了,反而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简化了一下,只讲钢笔和圆珠笔。比如说我们拍圆珠笔,圆珠笔的笔尖有一个小珠,我们写字的时候那个小珠是怎么一个状态啊?大家平时都没看过,于是我们就要拍这个,但是普通的摄像机根本拍不到,专业的设备成本又太高了,怎么办?我们改造设备,把摄像机拆开,换镜头,最后做成了特写,把笔在纸上了写字的过程都拍下来了,效果非常好,反响也不错,孩子们看的很过瘾。凭借这个片子,我们在2006年11月份的时候,获得了我们国家科教影视学术奖的青少年科普类一等奖。今年3月份这个片子又被送到了芬兰,入围了TAMPERE国际电影节,我就是刚刚从芬兰回来的。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7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