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行为经济学的教导

  传统的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所有可能的选择的优劣,然后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动。然而,现实中的经济生活跟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完全相反,充满着错误的计算。“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错误的经济选择,而是为什么我们仍一往情深地接受这样的经济学理论。”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丹·艾瑞里等行为经济学家研究情感、期望、环境和社会规范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弗洛伊德的洞见可以像亚当·斯密的洞见一样有用。迅速崛起的行为经济学让更多的经济学家涉足无意识领域,探讨人性影响市场的方式。

  艾瑞里感兴趣的不是极端的、会登上报纸头版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布兰妮)。他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的行为。比如,为什么即使能得到5美元,也没几个人愿意在太阳下站两个小时,却有很多人愿意为了一个免费的价值4美元的冰淇淋而等待更长的时间?艾瑞里的答案是,因为我们高估了免费的东西的价值。

  为什么在购买一支25美元的钢笔时,很多人愿意为节省7美元而走很远的路,但在购买价值450美元的设备时,就不会为了省7美元而多跑路?因为我们对钱的概念是相对的。为什么收费很高的律师拒绝以30美元的价格为穷人提供服务,却愿意免费那样做?因为慈善活动的社会价值高于冷酷的市场指令。

  人人都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必须付钱,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支付时还是感到很痛苦。“假设你坐游轮沿长江到三峡游览,现在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在上船之前付钱,另一种是在旅行结束时下船付钱 ,你更喜欢哪个呢?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显然后付比先付好。然而考虑支付的痛苦,你会发现后付未必就好,因为设想一下你刚刚经历了快乐旅程,但想到再过几个小时你就要为此而付钱,你会高兴吗?”

  艾瑞里注意到,我们很多人的行为并不是那么理性,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创见,但他更有价值的发现是,我们的非理性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章法的,它是系统性的,由于它会反复出现,所以是可以预测的。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大多数人都会作出同样的反应、犯同样的错误。“坏消息是,我们匍匐于强大的非理性力量之下,好消息是,我们能够认出它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果你知道每次你饿着肚子去超市的时候你都会买过多食物,你就可以下决心,以后你饿肚子的时候坚决不进超市。”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04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