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你的笔筒里有多少支笔

   我心血来潮,收拾了一个写字台抽屉,找出三支圆珠笔、一支签字笔,随手放进了笔筒。这样一来,我的笔筒里共有了8支铅笔、7支圆珠笔、5支签字笔。

   这些铅笔最短的约有13公分长,圆珠笔和签字笔书写起来都很流畅——我会随时扔掉那些仍然有水(油)、但书写不畅的圆珠笔和签字笔。扔掉多少,记不清了。

   如果生活中只能保留100件物品,自然不能让笔的数量占去五分之一。

   问题是,和它们是怎么离去的一样,这些笔都是怎么得来的,我同样不清楚。尽管我相信,它们中的每一支,在被制造出来的过程中,都经过无数道精巧的工艺;它们最初被摆在商店时,都是那样鲜亮夺目、光彩照人。

   事实上,这些笔和万物相同,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甚至也都具有一定的灵性。但是,我们似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忽略它们。

   眼下流行的所谓无纸化办公,给极尽浪费之能事却又残存一点良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无纸化办公恰恰消耗了更多的纸张;不幸的是,无笔化办公上演了与无纸化同样的一幕。无纸化、无笔化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浪费着纸和笔。

   不必去咨询那些只能够用鹅毛管或毛笔写字的人们,一支现代人眼里无法再普通的铅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只要问问我们自己的童年,怕是谁也不难搜索到关于笔的美好记忆,可能就是一支铅笔,也可能是一支显得奢侈的圆珠笔(那时候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原子笔)。

   整整120年前,美国人劳德开始尝试在盛满墨水的小管一端装上小球,使小球随笔的移动而滚动,从而酝酿了一场书写工具的革命;20年前,中国大学的营销教科书中,还在津津乐道这种“能在水里书写”的笔的营销案例。

   但是,极尽繁华之后,总免不了成为一掬细沙。

   当我们大把大把地买来并扔掉这些圆珠笔时,劳德,还有后来把圆珠笔不断改进做成现在这种样子的美国人伊万斯、匈牙利人拉迪斯劳·比罗和乔治·比罗、英国人亨利·马丁等若是在天有灵,会不会感到一丝悲凉?

   就是现在,地球上那些极度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如果知道在同一个世界,有那么一些人,手里整日闲置着数十支笔以至于感到有些累赘甚至厌恶,又不知有何感想。

   据说,眼下全世界每年笔产量约为600亿件,其中500亿件产于中国。简单平均,全球人均每年拥有10支笔。果真需要这么多吗?在被看成天经地义的“马太效应”主导下,这么简单的文具,果然能实现合理配置吗?

   还有一个数据说,中国每年由“一次性笔”产生的塑料(14065,210.00,1.52%,吧)垃圾在10万吨以上。其实这10万吨垃圾里,肯定还有笔的其他成分,比如聚苯乙烯、成膜剂、溶剂、分散剂、润滑剂、缓蚀剂、抗氧剂、反干燥剂、矿物油、胶水、油漆、染料、金属等等。

   和笔的命运一样,这些成分在生产时也是庄严神圣,同时消耗着矿产、石油等稀缺资源。它们也没想到,无意之中,自己成了被人唾弃的污染源。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8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