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墨香书韵里 京味文化浓

  字号当初的经营方式,当然,也有聪明人,一开始就把制作过程作为营销环节来经营。1916年,京城江南派制笔业的佼佼者———戴斌(字月轩)在琉璃厂32号开设了“戴月轩”笔庄,这也是琉璃厂惟一一家以人名命名的字号。笔庄一开张,戴斌就让笔工在临街的窗下捡毛、制笔,行人路过时可以看到“戴月轩”的毛笔都是“千万毛中选一毫”的精品,这样一来,“戴月轩”就创出了名声,许多文人墨客、大家名士都十分钟爱“戴月轩”的毛笔。

  近百年过去了,“戴月轩”的毛笔今天卖得好不好?戴斌完善的湖笔制作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呢?带着疑问,记者踏入了这个古色古香的老字号。不消说,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各式毛笔,记者边看便踱步向里走,只见店堂后开出一扇小门,顶上悬着一块书有“笔坊”二字的牌匾,向门内望去,几个工人正低头做着各自手中的活计,水盆、结头、蒲墩、装套、择笔、刻字等湖笔制作的全套工序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穿过笔坊,在北房内,记者见到了“戴月轩”的第四代传人于天莺:51岁,盘发,身着红色对襟衫,戴着一枚玉戒指。她欣喜地说,“看到我们的笔坊了吧?去年刚建成的,原来店里只能容纳一位笔工制笔,现在可以安置上10位啦。”原来,“戴月轩”以前只有前面的店堂,32岁的笔工王后显只能委屈在柜台一角,独立完成各道工序,“戴月轩”手工制笔的产量非常有限。

  2007年6月,“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武区非常重视“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拨了53万元专项资金,利用这笔钱,再加上北京市的拨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于天莺将店后的4户居民住房买了下来,改建成了开放式的笔坊,恢复原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把毛笔的制作当做一项文化内容来经营,让顾客得以看到真实的“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

  随着用毛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曾经的制笔社也很难再见到了。在此情况下,“戴月轩”笔坊的重建开张,的确意义深远。“我估计自己这辈子都在做笔了,现在好的笔工不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也没地方学。如果在工厂流水线上学,你永远也学不会制作毛笔,顶多是懂得近百道工序的其中一二。”王后显说。有了笔坊,王后显也不再需要亲自去操作各道工序了,作为一位有着16年经验的老笔工,他也可以带上几个徒弟,把自己这门手艺传下去。

  除此之外,“戴月轩”笔坊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北京奥运会期间,戴月轩湖笔制作的展示征服了众多前来参观的国外宾客。宣武区副区长税勇高度评价这种模式,他说,“我们力求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之中,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宣武、走出北京,走向世界。”


2009年04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