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员注册

会员中心|广告服务|企业服务

自强不息谋发展 厚德载物求壮大--常熟市书写工具厂发展纪实

    常熟市书写工具厂是建于八十年代后期的专业制笔的民营企业。现处常熟市东南开发区,占地34亩,有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有员工370人,年销各类圆珠笔、活动铅笔2300多万支。2005年实现销售5000多万元,其中出口占比90.02%。企业于2002年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续9年被常熟市、苏州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并获得“全国制笔行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苗苗”牌活动铅笔、圆珠笔被评为“苏州市名牌产品”、“江苏省质量信用产品”、“中国制笔行业名牌产品”,有13项技术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近六年来平均年创汇额达450多万美元。

  厂长吴祥生。

  吴祥生办厂的原动力有点偶然。

  八十年代,城镇住房特紧,吴祥生一家三代四口,住在妻子单位分配的32.4平方米的公房里,改变居住环境成了他的最大愿望.而此时吴祥生所在的常熟市第八中学,为搞活经济向全体教职员工公示:三年为学校创收10万元者,奖励中户住宅一套。(当时中户住宅的概念是50平方米

左右的公寓房)。

    就双方意愿而言:需求达成了一致。

    让吴祥生始料未及的是:过程那么漫长和艰难,超越目标又走了很远…。

    回顾篇:    自强不息  感动一路伯乐

    1987年8月,吴祥生毅然弃教从商。在市八中学校的走廊里办起了工厂。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更没有技术。他招几个工人先后为别人加工马口铁罐(饼干罐)、做过玻璃茶几,都没有成功。幸好这里离上海近,上海有那么多的大厂,那么多的师傅,他相信在上海能找到办厂的路。

他借了一辆“除了铃不响,其它都响”的自行车,穿行于大街小巷,求教于车间厂坊……。终于,他的精神感动了上海制笔行业的领导,时任中国铅笔一厂领导的蔡瑞兴为他的韧劲所折服,同意让他为中国第一铅笔制造厂加工。

    于是,他选择了制笔这一行。这一选,就让他与“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知道自己并不聪慧(虽然学习成绩很好,直到现在,老同学们还叫他老班长),动手能力也是一般,加上不会烟酒,不善言谈。但他自信,只要认准了目标,他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锤百炼不松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了扩大销售,吴祥生只身去西北闯荡,穿上一件中山装,还不忘佩戴一个学校的校徽,为的是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教书的,身上没钱,免得路上被扒窃;二是教书出身的,会讲究诚信经营。他多次赴甘肃、去西安,但没有到过敦煌,也没看过兵马佣,因为既没有钱,又没有时间。只是去跑市场,去推销“苗苗”牌的塑料活动铅笔。

    在一次去西宁的出差途中,乘了一天一夜的硬座,下到大雪纷飞的兰州,旅途劳顿加之气温骤变,他病倒了,得的是要命的“大叶性肺炎”(一种基本绝迹的病)。在兰州他举目无亲,是当地百货文具的销售商为他联系医院,安排治疗。当校领导瞒着他家属赶到兰州时,他终于按奈不住,泪流满面……,销售商无不为之动容,并结下莫逆之交。

   1997年7月,根据上级安排,常熟市书写工具厂的企业性质由校办转成了民营。

    如果说办厂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住房的话,转制后的吴祥生要想止步已经有点难!如果说80年代末期的社会环境(当时上海向周边辐射,建办了很多轻工联营厂)促成了吴祥生和上海两家制笔大厂的联营的话,那么90年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又让他有机会和台北制笔商走到了一起,机遇又一次垂青于这位锲而不舍的中年人。1997年,吴祥生随中国制笔协会组团去台北,行前,他带上自己生产的塑料笔,这是他的习惯。到了台北,蒙恬制笔公司的林泽显先生隆重设宴款待来自大陆的制笔同行。宴毕,全团人员分散休息,时间已过11点,吴祥生鼓足勇气,邀林先生他们洽谈,介绍了自己,介绍了工厂,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台北的林先生为他的执着所打动,愿意和常熟书写工具厂合作,并于1999年12月正式成立“蒙恬制笔(常熟)有限公司”,蒙恬公司的成立为书写工具厂打开了一扇窗,带进了台北制笔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作技术,并使工厂的产品、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合作双方实现了双赢。

    2001年12月书写工具厂与时俱进,获得了对外出口经营权,小企业真正走向了大市场。2005年5月吴祥生又根据市场需要,建办了“上海汉玛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吴祥生由一个商人逐步向企业家迈进。他深深意识到:要使工厂长远发展,除了出产品、上项目已经不够,从干事情到干事业,必须由单独控制走向合作,不靠自己的力量改掉毛病,而要靠合作来弥补缺陷。于是常熟书写工具厂由吴祥生的个人奋斗开始了一个团队的努力,最终酝酿成立了由八人组成的董事会,  以集体领导的方式走向未来!

    管理篇:    厚德载物  建设一支队伍

    常熟市书写工具厂在不断前进的19年的历程中,吴祥生不断学习管理的知识,主要抓两头:

    一是“管天”,二是“管地”。管“天”者,企业之发展之目标也;管“地”者,企业员工之管理也。

    何谓“管天”?

    (一)确立目标。

    书写厂属于一个小企业,在渡过了早期的快速增长期后,  曾经陷入了增长停滞的泥潭,在2001年销售达到近5000万元后,几年中发展不快。为什么过去取得的成功不再延续? 企业是否真正出现了危机?带着这些问题,吴祥生和他的助手们开展分析讨论。一致认为,建厂十多年后,民营厂几乎也成了国营厂,“大锅饭”也已“煮熟”,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已不复存在,成了死水一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功,继续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现在的世界,是“全球革命”,所有的东西都“变”,只有“变”字不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象我们不能制止“9.11”的发生,不能抑制铜价的上涨,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以变应变。

   (二)建立制度。

    吴祥生改原先的“埋头拉车”为先“抬头看路”。认真制订了年度工作计划,让所有干部都明白: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站在哪里?我们要走向何方?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把民营企业往往会忌讳谈的产值、产量、利润,经济指标都透明了。为此,我们建立健全了会议制度,以不断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建立了周一晨会制度和周四例会制度.周一展会的参加对象是中层干部和全体管理人员,以列队的形式开会。主要是在各部门每周总结汇报的基础上,厂部做上周总结和下周布置。让中层及管理人员在认准大目标的前提下,明确厂部一周中心工作。周四主要围绕生产质量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一些管理知识的学习,如干部执行力培训、班组长培训、“5S”活动知识、生产统计知识、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现代礼仪教育,逐步提高干部素质,为实施总目标保驾护航。

    工厂还建立起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制订了对干部的绩效考核制,分别从管理指标和经济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工作实绩和薪酬挂起钩来。把干部的工资分为固定和浮动两个方面,充分发挥组织的效能,提高整体效应。

    何谓“管地”呢?

    润物无声,教育员工。

    工厂的发展目标确定,各项制度逐步健全后,如何组织全体员工实施落实呢?吴祥生虽是教书出身,想当年也是苏州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但对企业员工“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过程。工厂近400名员工,来自14个省市、地区,除了有《员工手册》作为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以外,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为创造良好企业氛围,吴祥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树正气。吴祥生虽是非党人士,但他深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支持下,企业于2004年4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常熟市书写工具厂党支部。党组织的工作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但能给企业带来活力。作为业主吴祥生,多年来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就是在商务活动中也不吸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在食堂和员工一样排队吃工作餐;在工厂和员工穿一样的工作服……。而工厂的员工会在回家后,带来家乡炒熟的黄豆和面粉,带来地里刚刨出的山芋,带来自制的甜面酱和家里母亲手制的绣花鞋……。厂内劳资关系可见一斑。

    工厂鼓励员工努力学文化、学技术,几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学习的,均可凭结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报文学习费。厂内还办了英语短训班,订阅了各类专业杂志12份,供有关技术人员学习。每年各车间总会开展一些技术竞赛,切削、装配的操作比赛,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养成良好的学技术的风气。

    (二)讲融洽。工厂近400人,如果分成市、县、乡或许是上百个。既然工厂已经把他们会集在一起,怎样把他们糅合在一起呢?围绕增强凝聚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非典”时期,民营企业也应为战胜“非典”做点什么,古人尚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怀,何况令人呢!于是工厂发动了义务鲜血活动,请献血车开到了工厂。党支部书记理所当然地带头献了血。工厂有21人在那次活动中献了血。在以后又有多人献过多次血。有的员工不但献了血,还参加了骨髓抽样,愿意为需要者奉献骨髓。(厂部作了每人100元的嘉奖)。这些活动看起来与企业发展无甚大关,其实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工厂还常常组织一些以厂部、车间不同范围的义务捐款、捐物活动。响水籍新员工黄晶晶父母双亡,干部员工积极捐助衣物,全厂员工自动捐款1053元,帮她渡过困难,当得知她的哥哥无钱继续读书时,支部当即作出决定:每月资助200元,帮助她哥哥宠成学业。每有这种活动,厂部或张贴照片,或张榜公布,宏扬光大这种风格。 

   每年的正月十五(或者3月8号),书写厂会开展一次迎春拔河比赛,员工们常常齐心合力,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个部门拧成一股绳。

强化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每年中秋节,开一次“中秋文艺晚会”,除了全厂员工,还邀请我们台北的合作者一起参加,同台演出,共庆佳节。苏北员工高洪山一曲“乡思”会让全体肃静,金工车间一首“团结就是力量”,会成为全场合唱。2004年的中秋节,当工厂领导和台北的朋友上台演唱时,员工座席上,突然出现四个大字“我们爱你”……当时吴祥生所能表示的,只是向节日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员工的深深的鞠躬!

    2003的国庆,工厂部分党员干部开车去响水农村员工老家,每到一村,总被热情包围,回来后的中层以上干部会上,厂领导在谈体会时,只说了一句话:“要善待我们的外地员工。他们离乡背井太辛苦了”。2004年国庆,工厂又开车去安徽,走家串户,拜访员工父母。吃的是一锅饭,住的是大沙发……。当厂车离去时,员工陈忠旭、陈忠红的父亲拉着厂领导的手:“大妹子,来年再来啊!”参加活动的干部已抑制不住热泪,心中共同升腾的是两个字“责任”!所有的干部都觉得:  书写厂面对的,  已不是400名员工,他们的背后,是远不止400的父老乡亲!

    (三)提待遇.除了给员工精神上的食粮以外,工厂今年在生产资料连续上升,卖价无法提高,企业效益减少的前提下,每年均对员工工资作调整提高,并从2005年元旦开始供应工作餐。

    为发展生产,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工厂在东南开发区建造21500多平方的厂房。新厂房,把员工住房、员工培训、员工活动和生产用房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厂现有员工集体宿舍160间,家属宿舍36套。宿舍内装上空调、电视、淋浴房,设施基本齐全。

    吴祥生深知自己工厂的特殊性:书写厂是以做外贸为主的,面对的是全球的客户,在客人眼里,工厂代表的是中国;而员工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他们要看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上对得起社会,下对得起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吴祥生如同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一样,一路披荆斩棘,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商业意义上的初步成功,但是回顾发展的轨迹,大都靠自身的辛苦、员工的汗水才有了企业的资本积累进而发展壮大。今天,在中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书写工具厂如何求生存求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吴祥生将带领他的团队,利用新的发展平台,在未来的二年中,制笔的各项指标要在省内同行中名列前茅,书写工具、汉玛物流两块销售超亿元。在国内建立品牌“苗苗”的基础上建立推广国外品牌“MPM”以及物流的“汉珂”品牌。加强产品上下链的整合,强调多方位的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有理由相信,迁入新厂房后的常熟市书写工具厂在厂长吴祥生的带领下,一定会开创工厂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2006年06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