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我们的出口业务今年以来同样‘很受伤’,但目前已找到了应对之策,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机会。”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这样告诉21日专程来甬作调研的全国人大财经委考察团。
对于连日来在各地走访企业的全国人大财经委考察团成员而言,这家公司的做法和经验令他们感到振奋。在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宁波,贝发集团和申洲织造两家优势企业,因其对外部市场变化敏感、能反映所在行业特点,因而被选作他们此行的研究样本。
苦练“桩功”
这家创立于1994年的宁波民企,是全球书写工具产能的前三强和我国笔类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销售总额、出口额连续10年稳居全国制笔企业的首位。今年前6个月,尽管其销售额及盈利水平在业内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主营收入略有下降。为此,董事长邱智铭认为,“越是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越是要站稳‘底盘’练好‘桩功’,保持屹立不倒。”
据了解,为做到“内气充足、底盘沉稳”,贝发集团近期提高了自动化生产程度,这使其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6万美元,远高于国内同行1.5万美元/人的平均水平。
兼任宁波市文具协会会长的邱智铭,坚信只要“根稳身正”,其所从事的行业将不乏市场机会。
适时“出招”
上周,贝发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礼品邮购公司Myron集团达成一项合作协议,确定按照“联合开发”模式组建研发团队,由Myron集团承担海外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及技术支持。同时,传统合作伙伴———Wal-mart、Staples等世界500强企业,由于近年来对贝发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每年从该企业的采购量已占其全部笔类产品的90%以上。
在对产品及价格体系作出及时调整后,邱智铭对笔类产品的出口充满信心,“老外越是收入下降,越是将减少选购高端用品和奢侈品,倾向于买中国产品也就越多。” 来源:现代金报
2008年10月24日